2024年6月21日 星期五

风水与中医(三)

 

续上风水与中医(二):传统医学理论与风水~六愚

风水与中医(三):中医学之诊断与风水堪舆实务~六愚


(三)、传统医学诊断与风水堪舆

除了上述之理论同之外,传统医学之诊断程序亦与风水堪舆实务极其相似。

以诊断而言;医书《黄帝内经》:「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风水书《发微论》:「微著者,言乎其气脉也。夫气无形者也属乎阳,脉有形者也属乎阴,阳淸阴浊,故气微而脉着;然气自成,必依脉而立;脉自为,必因气而成;盖有脉而无气者有矣,未有无脉而有气者也。」此两者之诊断思维相同。

以察脉而言,医书《景岳全书.脉色死证》:「方盛衰论曰:形弱气虚死。形气有余,脉气不足死。脉气有余,形气不足生。」风水书则有《青曩序》:「先看金龙动不动,次察血脉认来龙。」以及《发微论》:「大抵地理家察脉与医家察脉无异,善医者察脉之阴阳而用药,善地理者察脉之浮沈而定穴。」《地理大全.论气脉》:「大抵地理之察脉,与医之察脉无异,人必有气,斯有脉,有脉斯有气;医者诊脉以验气之盛衰;相地者辨脉以验气之有无。」《相山骨髓》:「相山之法,有骨、肉、皮、气四体俱全,然后成地;若四者有缺,则有病;骨立,则大纲成象而气止;有肉,则体质完美而气实;有皮,则肌肤润泽而气美;有气,则无破碎,中外冲和而成佳兆。」...等,诸如此类皆已道出风水与传统医学之察脉并无差别。

再则,春秋战国时期,扁鹊(注:扁鹊,春秋战国名医;《史记》记载原姓秦,名越人;生卒年不详)以「望、闻、问、切」之诊断要诀,《难经》所谓「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而知之谓之巧。」亦与堪舆实务之寻龙、察砂、观水三大原则相似。

「望」,风水有所谓支干、祖宗、父母、入首、出身、开帐、剥换、过峡等之寻龙作业。

「闻」,风水有观水之轻水、重水、甘水、辛水、苦水等尝水作业。

「切」,风水有所谓五星、四势、迎朝、鬼乐等之察砂作业。

「问」,风水穴场附近之形势与环境,诸如山川、气候、气温、生态等,必有来自大自然之各种声音,风水师自须体会之。

除上述,传统中医之落针与风水之扦穴前「来龙去脉」之审察程序,亦属雷同。

例如,中医学《灵枢经.九针十二原》:「观其色,察其目,知其散复。一其形,听其动静,知其邪正,右主推之,左持而御之,气至而去之。」《针灸甲乙经.针道终始》:「凡刺之道,气调而止,补阴泻阳,音气益彰,耳目聪明,反此者血气不行。...凡刺之法,必察其形气,形肉未脱,少气而脉又躁,躁厥者,必为缪刺之,散气可收,聚气可布。」《灵枢.寿夭刚柔》:「人之生也,有刚有柔,有弱有强,有短有长,有阴有阳。」《素问.通评虚实论》:「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针灸大全.席弘赋》:「凡欲行针须审穴,要明补泻迎随诀,胸背左右不相同,呼吸阴阳男女别。.....等

风水则有《葬经》:「葬其所会,乘其所来,审其所废,择其所相,避其所害。」《平砂玉尺经》之所谓「审龙」、「审势」、「审砂」、「审气」与「审穴」之五审理论;《堪舆漫兴》与《地理人子须知》之枝干、干龙、枝龙、支垄、垄龙、支龙、旁正、粗嫩、长短、真假、贵贱等;《十段锦》之洞源、体势、精神、察气、起止、变换、原情、方略、来去、用神等,诸如此类,皆须完成「察脉」评估后,方有落针或扦穴之决定。

同样,传统中医学之针灸亦与风水扦穴手法雷同。例如,中医《针灸大全.席弘赋》:「下针麻重即须泻,得气之时不用留。」风水则有《葬经》:「葬者,乘生气也。」中医《针经指南》有动、摇、进、退、搓、盘、弹、捻、循、扪、摄、按、爪、切等,所谓「下针十四法」,风水则有《葬法倒杖》之顺、逆、缩、离、没、穿、斗、截、对、缀、顿、犯等,所谓「倒杖十二法」。中医《灵枢.本输》:「凡刺之道,必通十二经络之终始,络脉之所别处,五输之所留,六腑之所与合...阔数之度,浅深之状,高下所至。」...等

风水则有诸如《雪心赋》:「相山亦似相人,点穴犹如点艾,一毫千里,一指万山。」《疑龙经》:「穴法至多难具陈,识得龙真穴始真;真形自是有真穴,识得真形穴穴新;大凡寻穴非一样,降势随形合星象;比如铜人针灸法,穴的宛然方始当;偶然针灸失真机,一指隔差连命丧;大凡立穴在人心,心眼分明巧处寻;重重包裹莲花瓣,正穴端然莲花心。」《金针诀》:「教君一个诀,转头看脉穴,譬如人手间,上有寸关尺,脉在彼下动,如何可易识,要知脉来处,内有一线血,针着脉络时,一身应呼吸,裁穴亦如斯,请君细寻脉。」...等。

理学大师朱熹对此亦有同样见解;《山陵议状》:「盖定穴之法,譬如针炙,自有一定之穴,而不可有毫厘之差,使医者之施砭艾,皆如今日台史之定宅兆,则攻一穴而偏身皆创矣,是又安能得其穴道之正乎?」

此外,传统医学亦有「风水」;「风水」二字,非仅指地理、堪舆而已;传统医学之风水则为一种疾病。例如,《金匮要略注》:「寸口脉沉滑者,中有水气,面目肿大有热,名曰风水;视人之目裹上微拥如蚕,新卧起状,其颈脉动,时时欬,按其手足上,陷而不起者,风水。」

唐医学家孙思邈(注:孙思邈,公元541年或581年~约682年,今陕西耀县人,唐代著名医师、道士,后人誉为药王)亦知传统医学与风水关系密不可分,《千金翼方》:「山林深远,固是佳景,背山临水,气候高爽,土地良沃,泉水清美,若得左右映带岗阜形胜最为上地,地势好,亦居者安。」同时,古俗亦云:「庸医之误,害人一身;庸师之误,覆人全家。」事实上,历史上不乏名医即为风水师。例如,元代《风水问答》之朱震亨,清代编撰《宅谱指要》之魏青江,编撰《永宁通书》之王维德等人皆属之。

无论如何,宋《地理新书》:「若医药针石,不得其宜,则夭伤所繇生也。丘封葬殓日时吉凶,不得其法,则人逢百殃。」《地理人子须知》提到南宋理学家蔡发告诫后人说:「为人子者,不可不知医药、地理。」宋张搢(注:张搢,生平与生卒年不详)《岳麓问答》:「为人子者,医药地理之书,不可不知也。」托名范越凤《洞林秘诀》:「或地有缺陷,可填则填之;有赘疣,可去则去之;有疾,可医则医之,谓之报恩之地。」医书《黄帝内经.宝命全角论》:「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清名医徐灵胎(注:徐灵胎,公元1693年~1771年,名大椿,原名大业,字灵胎,晚号洄溪老人,江苏吴江县人,清代名医)《五方异治论》:「人禀天地之气以生,故其气体随地不同。西北之人,气深而厚,凡受风寒,难于透出,宜用疏通重剂;东南之人,气浮而薄,凡遇风寒,易于疏泄,宜用疏通轻剂。」诸如此类可知风水与中医学二者关系,确实难以分割。

总之,风水与传统医学之间,无论理论、实务、手法、思维、祖宗,甚至宇宙观等,大同小异。尤其是两者皆主张人类属大自然一份子;人类行为不可踰越大自然基本规律。

~~~ 完 ~~~

 






风水与中医(二)

 

续上风水与中医(一):中华民族宇宙生命观~六愚



风水与中医(二):传统医学理论与风水~六愚

(二)、传统医学理论与风水

传统中医与风水二者之始祖,皆可溯及远古部落时期之巫觋。

惟国人则将尝百草之神农氏,视为中医之祖师爷。《史记.补三皇本纪》:「炎帝神农氏...始尝百草,始有医药。」汉刘向所校《世本》:「神农和药济人」。

近年来,大陆考古人员发现众多甲骨文中,不乏记载着中医学之相关纪录。公元1990年,敦煌藏经卷等发现大量医书;公元1972年,甘肃武威出土92枚简牍之《武威汉代医简》,成书更早于东汉末年张仲景之《伤寒论》;公元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亦有大量医书;诸如《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脉法》、《阴阳脉死候》等;此类医书之出现,则或可推翻《内经》(注:又名《黄帝内经》)为我国第一部医学理论之说。

以医学器材而言;公元1968年,出土的河北西汉中山王刘胜墓中,发现《灵枢》所论及之「九针」。公元1993年,四川绵阳所出土之木质涂漆针灸人模型,犹较北宋王惟一(注:王惟一,亦名王惟德,公元987年~1067年,籍贯不详,北宋医学家)铜人针灸模型早上千余年;而此物亦属世界最早之医学教学模型。

上述诸如此类之古医学文物,皆可证明我国古医学领域之辉煌成就。

明代名医张介宾曾经感慨我国传统医学之博大精深;《类经.序》:「上极天文,下穷地纪,中悉人事,大而阴阳变化,小而草木昆虫、音律象数之肇端,脏腑经络之曲折。」

严格说来,张介宾针对中医学理论范围之感慨,实与风水理论无异。

事实上,风水学与中医学乃同步发展;风水学与中医学基本理论大致相似,同样是将大地视为有机之生命体,历代风水著作皆不离此等思维即可知之。

例如,《撼龙经》:「须弥山是天地骨,中镇天地为巨物。如人背脊与项梁。生出四肢龙突兀。四肢分出四世界,南北西东为四派。西北崆峒数万程,东入三帏为杳冥。惟有南龙入中国,胎宗孕祖来奇特。黄河九曲为大肠,川江屈曲为膀胱。」《平砂玉尺经》:「冈垄平原之分别,由体骨肌肉之相附;肌肉丽于骨外,血脉行于肉中,知血脉流动之情,见肌肉荣枯之理。」《赤霆经》:「昆仑柱天,万脉由起,西北绵亘,幽寒莫脂,为背为项,为眷为毳,下为赘臀,上为发际,黑顽坚忍,厚皮密理,生养死葬,与中国异;面居秦雍,耳目口鼻;幽冀川蜀,分左右臂;悬心开胸,腹垂洛汭,冑脘出纳,为汧为渭,大河大江,经络萦卫,大肠膀胱,震泽垒济,青徐以降,是为髋髀。」《管氏地理指蒙.象物》:「虽贵于镇头,义亦求其住蹗,颡广平兮,以角为防,角倾危兮,以额为的,准隆兮,鼻崦汧藏;目露兮,泪流倾滴;耳停兮,取势稍宽;唇浅兮,成形太逼,卧而腰环兮,蕴乎其腹乳,坐而膝踞兮,怀乎其股席,脐抱于臂兮,足无与于倒屣,胯附于股兮,手何烦于凭拭,腰连背偃兮,气之散行,尾掉背后兮,山之陇脊,肠附于尻兮,泄之必伤,足绝于下兮,囚之已寂,肩井膊翼兮,堪负载之劳,握口掌心兮,任操持之力。」《水龙经》:「夫石为山之骨,土为山之肉,水为山之血脉,草木为山之皮毛,皆血脉之贯通也。」《青囊海角经》:「支龙形势,如人之状,然其身一动,则手足自应」《宅谱指要》:「山水依附,犹骨与血也。」...等。

同时风水著作亦不乏将建筑物以生命体视之;例如,《宅经》:「宅以形势为身体,以泉水为血脉,以土地为皮肉,以草木为毛发,以舍屋为衣服,以门户为冠带,若得如斯,是事俨雅,乃为上吉。」

依「得气」之角度而言,风水学与中医学理论,亦是大同小异。

例如,《医门法律》:「气聚则形成,气散则形亡。」《景岳全书.论调气》:「夫百病皆生于气,正以气之为用,无所不至,一有不调,则无所不病。」《葬经》:「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始有止。」《发微论》:「有气者为生,无气者为死。」医书《医学真传》:「血为气之母。」风水则有《葬经》:「气者水之母」医书《灵枢》:「营行脉中。」《葬经》则有:「气行乎地中。」

同样,中医学之易学阴阳理论,包括交感、对立、依存、平衡或转化等思想,亦与风水理论相似。

例如,医书《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篇》:「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岛九窍五岁十二节,皆生五;其气三,数犯此者,则邪气伤人,此寿命之本也。...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而风水著作则有《黄帝宅经》:「夫宅者,乃是阴阳之枢纽,人伦之轨模,非夫博物明贤,无能悟斯道也。...若一阴阳往来,即合天道,自然吉昌之象也。」《葬经》:「阴错阳差为一凶。」《葬经注》:「阳脉落穴,以阴为生,阳为死;阴脉落穴,以阳为生,阴为死。」《青囊序》:「识得阴阳玄妙理,知其衰旺生与死。」《雪心赋》:「惟阴阳顺逆之难明,抑鬼神情状之莫察。」...等。

中医学与风水学之五行生克理论亦同;皆将五行与人体、事物、山川相互联系;并依其生克关系配合阴阳理论,相互补充印证。

例如,《内经素问.气交变大论》:「五行者,金木水火土;更贵更贱,以知生死,以决成败。」《玉机真脏论》篇:「五脏受气于其所生,肝受气于心(木生火);心受气于脾(火生土);脾受气于肺(土生金);肺受气于肾(金生水);肾受气于肝(水生木)。」风水著作则有《地理人子须知.五星总论》:「夫五星即五行也;按邵子曰:太极分而为阴阳,阴阳播而为五行;五行散殊而万物。故五行精系于天为五星;形效于地为五材;气统于岁为五辰;在人则为五臓,在物则为五色、五音、五味,施于行则为五常。是以人君乘五运,置五宫,分五礼,设五形,万方以治,民用咸若。」《管氏地理指蒙.五行变动》:「乘五行之融结,变五运之盛衰;...人者,二气钟之,五行之裔也;...魂气散之,五行之变化也。」

其他尚有朱熹《朱子语类》:「阴阳是气,五行是质。有这质,所以做得物事出来;天地生物,五行独先,何事而非五行,七者衮合,便是生物地材料。」托名华佗所撰《中藏经.论生成》:「阴阳者,天地之枢机;五行者,阴阳之终始。非阴阳不能为天地,非五行不能为阴阳。故人者成于天地,败于阴阳,由五行从逆而生焉。天地有阴阳五行,人有血脉五脏。...五脏五行,相成相生,昼夜流转,无有始终,从之则吉,逆之则凶。天地阴阳,五行之道,中舍于人。人得者,可以出阴阳之数,夺天地之机,悦五行之要,无终无始,神仙不死矣。」...等,诸如此类理论,皆可证明风水与传统医学之理论,大同小异。

~~~ 待 续 ~~~

 

风水与中医(一)

 





风水与中医(一):中华民族宇宙生命观~六愚

六与偶与一位小友论及风水与中医之关系,特从拙著风水摘录风水与中医关系

 

本篇将分三个单元,分别为中华民族宇宙生命观、传统医学理论与风水与传统医学与风水堪舆等。

 

(一)、中华民族宇宙生命观

风水中医皆与中华民族的生命价值观息息相关;因此,六愚就从我华夏民族对于宇宙生命概念谈起

中华民族之宇宙观,建立于人本基础上。因此,自古以来,中国人将大地视为一人性化之有机生命体。

不可否认,宇宙空间浩瀚无垠,处处充满着生命现象。

长久以来,天文科学家们对于宇宙星体如何诞生,如何毁灭的过程,争论不休。例如,「大霹雳宇宙论」即认为宇宙是以超高温之火球型态诞生;其他尚有诸如「宇宙膨胀论」、「反物质宇宙论」等

然而,天文学家们对于浩瀚宇宙数不尽星体间之各种现象,即为生命活动之事实,皆无异议。

我国著名天文学家徐遐生博士所主张恒星生命诞生之X-风模型理论,已经逐渐所被世界天文科学界认同。此外,公元2008年元月,台湾清华大学天文研究所成员,利用各类太空望远镜观察位于天猫座距离地球大约9千万光年之远,一个旋涡星系NGC2770中,发现一个能量相当巨大,且为时五分钟的X光爆,成为率先捕捉到恒星爆炸死亡瞬间,且目睹爆炸后成为超新星之过程。

由此可证,浩瀚宇宙间确实是充满生命力,各独立星体生命周期之起起落落,如同人类生命,在生与死之间不断地轮回更迭。

然而,徐遐生或许未能想到X-风模型宇宙生成理论,竟与二千多年以前我国道家「混沌之说」所谓「夫混沌元始本一气」,以及「玄元始气于始初之劫」之「气」说,不谋而合。

而清华大学天文研究所成员所观察到的恒星死亡与诞生过程,则亦与《道德经》所谓「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之说吻合。

数千年以来,我国先贤们多以哲学角度思考宇宙生成与演化过程;如此诸多理论之中,却大致可归纳为三:

一为太初、太始、太素之「三始」说;《列子.天瑞篇》:「夫有形者生于无形,则天地安从而生?故曰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太易者未见气,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炁形质具而未相离,故曰浑沦。浑沦者,言万物相浑沦而未相离也。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循之不得,故曰易也。易无形埒,易变而为一,一变而为七,七变而为九。九变者,究也,乃复变而为一。一者,形变之始也。清轻者上为天,浊重者下为地,冲和炁者为人;故天地含精,万物化生。

另一则为「三生」说老子《道德经》:「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三则为「三分」说此说乃汉末道教依据张衡《灵宪》所谓「太素之前,幽冥寂寞,不可为象。惟虚惟无,道之始也」另提出「混沌既没,而有九宫」与天有九位之宇宙理论。惟此说六愚认为与上述《列子》某些观点相似

此三种理论中,则以老子「三生万物」说,较被国人所认同

老子「三生万物」之理论;即将「大地」视为一生命体,并扩及至人本之大地生命观。而此等「大地人体化」之人本概念,应属古代神话「盘古开天」传说,最具代表性。三国徐整(注:徐整,生卒年不详,字文操,今江西南昌市人,三国吴人)《三五历记》:「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故去地九千里。」《五运历年纪》(注:《五运历年纪》撰成年代不详,一说或亦徐整所著):「 天气蒙鸿,萌芽兹始,遂分天地,肇立乾坤,启阴感阳,分布元气,乃孕中和,是为人也。首生盘古,垂死化身;气成风云,声为雷霆,左眼为日,右眼为月,四肢五体为四极五岳,血液为江河,筋脉为地理,肌肉为田土,发髭为星辰,皮毛为草木,齿骨为金石,精髓为珠玉,汗流为雨泽,身之诸虫,因风所感,化为黎氓。」南朝《述异记.卷上》(注:《述异记》有二版本,其一据传为南齐祖冲之所;另一则据传为南梁朝任昉之作):「盘古氏,天地万物之祖也。然则生物始于盘古。昔盘古氏之死也,头为四岳,目为日月,脂膏为江海,毛发为草木。秦汉间俗说:『盘古氏头为东岳,腹为中岳,左臂为南岳,右臂为北岳,足为西岳。』先儒说:『泣为江河,气为风,声为雷,目瞳为电。』古说:『喜为睛,怒为阴。』吴楚间说:『盘古氏夫妻,阴阳之始也。』今南海有盘古氏墓,亘三百余里,俗云后人追葬盘古之魂也。桂林有盘古祠,今人祝祀,南海有盘古国,今人皆以盘古为姓。盘古氏,天地万物之祖也,而生物始于盘古。」明董斯张(注:董斯张,公元1587年~1628年,原名嗣章,字然明,号遐周,又号借庵,今浙江湖州人,明末学者)《广博物志》:「 盘古之君,龙首蛇身,嘘为风雨,吹为雷电,开目为昼,闭目为夜。死后骨节为山林,体为江海,血为淮渎,毛发为草木。」

除了盘古开天神话外,我国民间亦不乏其他各种此类传说,甚至小说、哲学、文学、史学等,亦有此类记载,诸如《庄子应帝王》:「南海之帝为鯈,北海之帝曰忽,中央之帝为浑沌。鯈与忽相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厚。鯈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以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屈原《离骚》「日安不到?烛龙何耀?」《管子.水地篇》:「水者,地之血气,如筋脉之通流者也,故曰水具材也」《吴越春秋》:「行到名山大泽,召其神而问之山川脉理。」王充《论衡.书虚》:「天地之有百川也,犹人之有血脉。血脉流动,泛扬动静。」《山海经.海外北经》:「钟山之神,名曰烛阴,视为昼,瞑为夜,吹为冬,呼为夏,不饮,不食,不息,息为风,身长千里。在无綮之东。其为物,人面,蛇身,赤色,居钟山下。...在西北海之外、赤水以北,有座钟山,山中有一神,人头、红色蛇身,开眼成白天,闭眼成黑夜,吹气成为冬天,呼气成为夏天,不吃不喝,呼吸为风称为烛龙,或叫烛阴。」...等,不胜枚举。

至于将「大地人体化」描述地最为具体者,则属董仲舒所提出之「天人同类」说。《春秋繁露.人副天数》:「唯人独能偶天地。人有三百六十节,偶天之数也;形体骨肉,偶地之厚也;上有耳目聪明,日月之象也;体有空窍理脉,川谷之象也;心有哀乐喜怒,神气之类也;观人之体,一何高物之甚,而类于天也。..是故人之身首员,象天容也;发,象星辰也;耳目戾戾,象日月也;鼻口呼吸,象风气也;胸中达知,象神明也;腹胞实虚,象百物也;百物者最近地,故要以下,地也;天地之象,以要为带,颈以上者,精神尊严,明天类之状也;颈而下者,丰厚卑辱,土壤之比也;足布而方,地形之象也;..天地之符,阴阳之副,常设于身,身犹天也,数与之相参,故命与之相连也。天以岁终之数,成人之身,故小节三百六十六,副日数也;大节十二分,副月数也;内有五脏,副五行数也;外有四肢,副四时数也;乍视乍瞑,副昼夜也;乍刚乍柔,副冬夏也;乍哀乍乐,副阴阳也;心有计虑,副度数也;行有伦理,副天地也。此皆暗肤着身,与人俱生,比而偶之弇合,于其可数也,副数,不可数者,副类,皆当同而副天一也。」

此类思想同时影响了传统中医学与风水学。

中医学认为天地是个大宇宙,人体则是小宇宙;天地有阴阳循环更迭,人体中亦是阴阳有别;天地万物可归类为五行,人体则有五官、五脏。因此天地与人体宇宙小生命体息息相关;无论天地或人体,皆有「气」运行于其间;且人体之气与宇宙之气乃相互对照,相互交流。例如,《吕氏春秋.本生》:「天全则神和矣,目明矣,耳聪矣,鼻臭矣,口敏矣,三百六十节皆通利矣。」《淮南子.天文训》:「天有十二月,以制三百六十日,人亦有十二肢,以使三百六十节。」清《履园丛话》:「人禀天地之气以为生,故人身似一小天地,阴阳五行,四时八节,一身之中,皆能运会。」

传统医学著作则有诸如《素问.宝命全角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天地合气,命之曰人。」《阴阳应象大论》:「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藏;清阳实四支,浊阴归六府。水为阴,火为阳,阳为气,阴为味。」《类经图翼.医易》:「天之气,即人之气;人之体,即天之体。...一念方萌,便达乎气,神髓气见,便与天地鬼神相感通...质诸人身,天地形体也」《灵枢.邪客》:「天圆地方,人头圆足方以应之。天有日月,人有两目。地有九州岛,人有七窍。天有风雨,人有喜怒。天有雷电,人有声音。天有四时,人有四肢。天有五音,人有五脏。天有六律,人有六府。天有冬夏,人有寒热。天有十日,人有手十指。辰有十二,人有足十指,茎垂以应之。女子不足二节,以抱人形。天有阴阳,人有夫妻。岁有三百六十五日,人有三百六十五节。地有高山,人有肩膝。地有深谷,人有腋腘。地有十二经水,人有十二经脉。地有泉脉,人有卫气。地有草蓂,人有毫毛。天有昼夜,人有卧起。天有列星,人有牙齿。地有小山,人有小节。地有山石,人有高骨。地有林木,人有募筋。地有聚邑,人有腘肉。岁有十二月,人有十二节。地有四时不生草,人有无子。此人与天相应也。」...等,皆持相同见解。

此可证,我民族之宇宙观乃属人本生命为主精神。

 

~~~ 待 续 ~~~

 

2024年6月20日 星期四

《玄空九運飛星圖要》已出版~六愚

 

《玄空九運飛星圖要》乃六愚所著,屬於玄空易學風水,內容以九運各局與各宮論斷概要為主~~有意者,請私訊!

幾點說明~

一、 此書乃提供給風水師堪輿時參考之用。

二、 為顧及風水師攜帶方便,本書乃以A5格式出書。

三、 受限於每宮一頁,且需要以最精確的字數說明,因而字體或較之其他書籍為小。

四、 本書內容專業性高,非屬暢銷書,若非風水人士必然生澀難懂,購買對象頗受限制。

五、 本書乃自費出書,經費有限,出版數量不多。

六、 本書基於成本考量,單價或較之暢銷書類略顯稍高。

七、 為響應保護環境,本書油墨乃以無汙染之美國ASA大豆油墨替代石油系列油墨印刷

有意者,請私訊!或是mr.6sir@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