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上风水与中医(二):传统医学理论与风水~六愚
风水与中医(三):中医学之诊断与风水堪舆实务~六愚
(三)、传统医学诊断与风水堪舆
除了上述之理论雷同之外,传统医学之诊断程序亦与风水堪舆实务极其相似。
以诊断而言;医书《黄帝内经》:「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风水书《发微论》:「微著者,言乎其气脉也。夫气无形者也属乎阳,脉有形者也属乎阴,阳淸阴浊,故气微而脉着;然气不自成,必依脉而立;脉不自为,必因气而成;盖有脉而无气者有矣,未有无脉而有气者也。」此两者之诊断思维相同。
以察脉而言,医书《景岳全书.脉色死证》:「方盛衰论曰:形弱气虚死。形气有余,脉气不足死。脉气有余,形气不足生。」风水书则有《青曩序》:「先看金龙动不动,次察血脉认来龙。」以及《发微论》:「大抵地理家察脉与医家察脉无异,善医者察脉之阴阳而用药,善地理者察脉之浮沈而定穴。」《地理大全.论气脉》:「大抵地理之察脉,与医之察脉无异,人必有气,斯有脉,有脉斯有气;医者诊脉以验气之盛衰;相地者辨脉以验气之有无。」《相山骨髓》:「相山之法,有骨、肉、皮、气四体俱全,然后成地;若四者有缺,则有病;骨立,则大纲成象而气止;有肉,则体质完美而气实;有皮,则肌肤润泽而气美;有气,则无破碎,中外冲和而成佳兆。」...等,诸如此类皆已道出风水与传统医学之察脉并无差别。
再则,春秋战国时期,扁鹊(注:扁鹊,春秋战国名医;《史记》记载原姓秦,名越人;生卒年不详)以「望、闻、问、切」之诊断要诀,《难经》所谓「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而知之谓之巧。」亦与堪舆实务之寻龙、察砂、观水三大原则相似。
「望」,风水有所谓支干、祖宗、父母、入首、出身、开帐、剥换、过峡等之寻龙作业。
「闻」,风水有观水之轻水、重水、甘水、辛水、苦水等尝水作业。
「切」,风水有所谓五星、四势、迎朝、鬼乐等之察砂作业。
「问」,风水穴场附近之形势与环境,诸如山川、气候、气温、生态等,必有来自大自然之各种声音,风水师自须体会之。
除上述,传统中医之落针与风水之扦穴前「来龙去脉」之审察程序,亦属雷同。
例如,中医学《灵枢经.九针十二原》:「观其色,察其目,知其散复。一其形,听其动静,知其邪正,右主推之,左持而御之,气至而去之。」《针灸甲乙经.针道终始》:「凡刺之道,气调而止,补阴泻阳,音气益彰,耳目聪明,反此者血气不行。...凡刺之法,必察其形气,形肉未脱,少气而脉又躁,躁厥者,必为缪刺之,散气可收,聚气可布。」《灵枢.寿夭刚柔》:「人之生也,有刚有柔,有弱有强,有短有长,有阴有阳。」《素问.通评虚实论》:「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针灸大全.席弘赋》:「凡欲行针须审穴,要明补泻迎随诀,胸背左右不相同,呼吸阴阳男女别。」.....等。
风水学则有《葬经》:「葬其所会,乘其所来,审其所废,择其所相,避其所害。」《平砂玉尺经》之所谓「审龙」、「审势」、「审砂」、「审气」与「审穴」之五审理论;《堪舆漫兴》与《地理人子须知》之枝干、干龙、枝龙、支垄、垄龙、支龙、旁正、粗嫩、长短、真假、贵贱等;《十段锦》之洞源、体势、精神、察气、起止、变换、原情、方略、来去、用神等,诸如此类,皆须完成「察脉」评估后,方有落针或扦穴之决定。
同样,传统中医学之针灸亦与风水扦穴手法雷同。例如,中医《针灸大全.席弘赋》:「下针麻重即须泻,得气之时不用留。」风水则有《葬经》:「葬者,乘生气也。」中医《针经指南》有动、摇、进、退、搓、盘、弹、捻、循、扪、摄、按、爪、切等,所谓「下针十四法」,风水则有《葬法倒杖》之顺、逆、缩、离、没、穿、斗、截、对、缀、顿、犯等,所谓「倒杖十二法」。中医《灵枢.本输》:「凡刺之道,必通十二经络之终始,络脉之所别处,五输之所留,六腑之所与合...阔数之度,浅深之状,高下所至。」...等。
风水则有诸如《雪心赋》:「相山亦似相人,点穴犹如点艾,一毫千里,一指万山。」《疑龙经》:「穴法至多难具陈,识得龙真穴始真;真形自是有真穴,识得真形穴穴新;大凡寻穴非一样,降势随形合星象;比如铜人针灸法,穴的宛然方始当;偶然针灸失真机,一指隔差连命丧;大凡立穴在人心,心眼分明巧处寻;重重包裹莲花瓣,正穴端然莲花心。」《金针诀》:「教君一个诀,转头看脉穴,譬如人手间,上有寸关尺,脉在彼下动,如何可易识,要知脉来处,内有一线血,针着脉络时,一身应呼吸,裁穴亦如斯,请君细寻脉。」...等。
理学大师朱熹对此亦有同样见解;《山陵议状》:「盖定穴之法,譬如针炙,自有一定之穴,而不可有毫厘之差,使医者之施砭艾,皆如今日台史之定宅兆,则攻一穴而偏身皆创矣,是又安能得其穴道之正乎?」
此外,传统医学亦有「风水」;「风水」二字,非仅指地理、堪舆而已;传统医学之风水则为一种疾病。例如,《金匮要略注》:「寸口脉沉滑者,中有水气,面目肿大有热,名曰风水;视人之目裹上微拥如蚕,新卧起状,其颈脉动,时时欬,按其手足上,陷而不起者,风水。」
唐医学家孙思邈(注:孙思邈,公元541年或581年~约682年,今陕西耀县人,唐代著名医师、道士,后人誉为药王)亦知传统医学与风水关系密不可分,《千金翼方》:「山林深远,固是佳景,背山临水,气候高爽,土地良沃,泉水清美,若得左右映带岗阜形胜最为上地,地势好,亦居者安。」同时,古俗亦云:「庸医之误,害人一身;庸师之误,覆人全家。」事实上,历史上不乏名医即为风水师。例如,元代《风水问答》之朱震亨,清代编撰《宅谱指要》之魏青江,编撰《永宁通书》之王维德等人皆属之。
无论如何,宋《地理新书》:「若医药针石,不得其宜,则夭伤所繇生也。丘封葬殓日时吉凶,不得其法,则人逢百殃。」《地理人子须知》提到南宋理学家蔡发告诫后人说:「为人子者,不可不知医药、地理。」宋张搢(注:张搢,生平与生卒年不详)《岳麓问答》:「为人子者,医药地理之书,不可不知也。」托名范越凤《洞林秘诀》:「或地有缺陷,可填则填之;有赘疣,可去则去之;有疾,可医则医之,谓之报恩之地。」医书《黄帝内经.宝命全角论》:「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清名医徐灵胎(注:徐灵胎,公元1693年~1771年,名大椿,原名大业,字灵胎,晚号洄溪老人,江苏吴江县人,清代名医)《五方异治论》:「人禀天地之气以生,故其气体随地不同。西北之人,气深而厚,凡受风寒,难于透出,宜用疏通重剂;东南之人,气浮而薄,凡遇风寒,易于疏泄,宜用疏通轻剂。」诸如此类可知风水与中医学二者关系,确实难以分割。
总之,风水与传统医学之间,无论理论、实务、手法、思维、祖宗,甚至宇宙观等,大同小异。尤其是两者皆主张人类属大自然一份子;人类行为不可踰越大自然基本规律。
~~~ 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