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21日 星期五

风水与中医(二)

 

续上风水与中医(一):中华民族宇宙生命观~六愚



风水与中医(二):传统医学理论与风水~六愚

(二)、传统医学理论与风水

传统中医与风水二者之始祖,皆可溯及远古部落时期之巫觋。

惟国人则将尝百草之神农氏,视为中医之祖师爷。《史记.补三皇本纪》:「炎帝神农氏...始尝百草,始有医药。」汉刘向所校《世本》:「神农和药济人」。

近年来,大陆考古人员发现众多甲骨文中,不乏记载着中医学之相关纪录。公元1990年,敦煌藏经卷等发现大量医书;公元1972年,甘肃武威出土92枚简牍之《武威汉代医简》,成书更早于东汉末年张仲景之《伤寒论》;公元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亦有大量医书;诸如《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脉法》、《阴阳脉死候》等;此类医书之出现,则或可推翻《内经》(注:又名《黄帝内经》)为我国第一部医学理论之说。

以医学器材而言;公元1968年,出土的河北西汉中山王刘胜墓中,发现《灵枢》所论及之「九针」。公元1993年,四川绵阳所出土之木质涂漆针灸人模型,犹较北宋王惟一(注:王惟一,亦名王惟德,公元987年~1067年,籍贯不详,北宋医学家)铜人针灸模型早上千余年;而此物亦属世界最早之医学教学模型。

上述诸如此类之古医学文物,皆可证明我国古医学领域之辉煌成就。

明代名医张介宾曾经感慨我国传统医学之博大精深;《类经.序》:「上极天文,下穷地纪,中悉人事,大而阴阳变化,小而草木昆虫、音律象数之肇端,脏腑经络之曲折。」

严格说来,张介宾针对中医学理论范围之感慨,实与风水理论无异。

事实上,风水学与中医学乃同步发展;风水学与中医学基本理论大致相似,同样是将大地视为有机之生命体,历代风水著作皆不离此等思维即可知之。

例如,《撼龙经》:「须弥山是天地骨,中镇天地为巨物。如人背脊与项梁。生出四肢龙突兀。四肢分出四世界,南北西东为四派。西北崆峒数万程,东入三帏为杳冥。惟有南龙入中国,胎宗孕祖来奇特。黄河九曲为大肠,川江屈曲为膀胱。」《平砂玉尺经》:「冈垄平原之分别,由体骨肌肉之相附;肌肉丽于骨外,血脉行于肉中,知血脉流动之情,见肌肉荣枯之理。」《赤霆经》:「昆仑柱天,万脉由起,西北绵亘,幽寒莫脂,为背为项,为眷为毳,下为赘臀,上为发际,黑顽坚忍,厚皮密理,生养死葬,与中国异;面居秦雍,耳目口鼻;幽冀川蜀,分左右臂;悬心开胸,腹垂洛汭,冑脘出纳,为汧为渭,大河大江,经络萦卫,大肠膀胱,震泽垒济,青徐以降,是为髋髀。」《管氏地理指蒙.象物》:「虽贵于镇头,义亦求其住蹗,颡广平兮,以角为防,角倾危兮,以额为的,准隆兮,鼻崦汧藏;目露兮,泪流倾滴;耳停兮,取势稍宽;唇浅兮,成形太逼,卧而腰环兮,蕴乎其腹乳,坐而膝踞兮,怀乎其股席,脐抱于臂兮,足无与于倒屣,胯附于股兮,手何烦于凭拭,腰连背偃兮,气之散行,尾掉背后兮,山之陇脊,肠附于尻兮,泄之必伤,足绝于下兮,囚之已寂,肩井膊翼兮,堪负载之劳,握口掌心兮,任操持之力。」《水龙经》:「夫石为山之骨,土为山之肉,水为山之血脉,草木为山之皮毛,皆血脉之贯通也。」《青囊海角经》:「支龙形势,如人之状,然其身一动,则手足自应」《宅谱指要》:「山水依附,犹骨与血也。」...等。

同时风水著作亦不乏将建筑物以生命体视之;例如,《宅经》:「宅以形势为身体,以泉水为血脉,以土地为皮肉,以草木为毛发,以舍屋为衣服,以门户为冠带,若得如斯,是事俨雅,乃为上吉。」

依「得气」之角度而言,风水学与中医学理论,亦是大同小异。

例如,《医门法律》:「气聚则形成,气散则形亡。」《景岳全书.论调气》:「夫百病皆生于气,正以气之为用,无所不至,一有不调,则无所不病。」《葬经》:「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始有止。」《发微论》:「有气者为生,无气者为死。」医书《医学真传》:「血为气之母。」风水则有《葬经》:「气者水之母」医书《灵枢》:「营行脉中。」《葬经》则有:「气行乎地中。」

同样,中医学之易学阴阳理论,包括交感、对立、依存、平衡或转化等思想,亦与风水理论相似。

例如,医书《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篇》:「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岛九窍五岁十二节,皆生五;其气三,数犯此者,则邪气伤人,此寿命之本也。...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而风水著作则有《黄帝宅经》:「夫宅者,乃是阴阳之枢纽,人伦之轨模,非夫博物明贤,无能悟斯道也。...若一阴阳往来,即合天道,自然吉昌之象也。」《葬经》:「阴错阳差为一凶。」《葬经注》:「阳脉落穴,以阴为生,阳为死;阴脉落穴,以阳为生,阴为死。」《青囊序》:「识得阴阳玄妙理,知其衰旺生与死。」《雪心赋》:「惟阴阳顺逆之难明,抑鬼神情状之莫察。」...等。

中医学与风水学之五行生克理论亦同;皆将五行与人体、事物、山川相互联系;并依其生克关系配合阴阳理论,相互补充印证。

例如,《内经素问.气交变大论》:「五行者,金木水火土;更贵更贱,以知生死,以决成败。」《玉机真脏论》篇:「五脏受气于其所生,肝受气于心(木生火);心受气于脾(火生土);脾受气于肺(土生金);肺受气于肾(金生水);肾受气于肝(水生木)。」风水著作则有《地理人子须知.五星总论》:「夫五星即五行也;按邵子曰:太极分而为阴阳,阴阳播而为五行;五行散殊而万物。故五行精系于天为五星;形效于地为五材;气统于岁为五辰;在人则为五臓,在物则为五色、五音、五味,施于行则为五常。是以人君乘五运,置五宫,分五礼,设五形,万方以治,民用咸若。」《管氏地理指蒙.五行变动》:「乘五行之融结,变五运之盛衰;...人者,二气钟之,五行之裔也;...魂气散之,五行之变化也。」

其他尚有朱熹《朱子语类》:「阴阳是气,五行是质。有这质,所以做得物事出来;天地生物,五行独先,何事而非五行,七者衮合,便是生物地材料。」托名华佗所撰《中藏经.论生成》:「阴阳者,天地之枢机;五行者,阴阳之终始。非阴阳不能为天地,非五行不能为阴阳。故人者成于天地,败于阴阳,由五行从逆而生焉。天地有阴阳五行,人有血脉五脏。...五脏五行,相成相生,昼夜流转,无有始终,从之则吉,逆之则凶。天地阴阳,五行之道,中舍于人。人得者,可以出阴阳之数,夺天地之机,悦五行之要,无终无始,神仙不死矣。」...等,诸如此类理论,皆可证明风水与传统医学之理论,大同小异。

~~~ 待 续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