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日 星期一

~ 淺談閱兵 ~下 寫在大陸九三閱兵之前~六愚

 

淺談閱兵 ~下

寫在大陸九三閱兵之前~六愚

 

三、台灣人民對於閱兵儀式的一些誤解:

(一)閱兵來自國外屬近代之軍事儀式~

依上述所論,閱兵儀式國內外皆有,且非近代產物。

依古文獻之記載,中國之閱兵儀式或為最古;且因「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祀有執膰,戎有受脤,神之大節也」之說,閱兵大典實乃中國文化傳統之另一種儀式;尤以和平年代之閱兵,其本質便是結合祀與戎之作為。

 

(二)閱兵乃窮兵黷武之舉~

閱兵儀式多於無戰事之所為,閱兵之舉本身無有任何攻擊行為,故而何來所謂「窮兵黷武」之說?清乾隆帝云:「國之興衰,兵之士氣所彰顯,大閱為懾敵之勢,振民之盛,顯軍之強。」實乃道出閱兵之意義。

例如,明朝永樂年間,各國使臣朝見朱棣時,皆行跪拜禮;惟獨自詡國力強大的帖木兒帝國使臣,以「我國無此風俗」為由,堅持部跪拜,僅行鞠躬之禮。兩個月後,朱棣結合祀與戎概念,調急軍隊10萬人,於北京周邊舉行大規模「狩獵」;俟「狩獵」結束後,朱棣再接見各國使節於土木堡行營。此次,帖木兒帝國使臣立即帶頭以跪拜行禮,所謂「我國無此風俗」之說,已然全忘矣。

朱棣此次以「狩獵」為由,實則行閱兵之舉,亦詳記錄於中亞國家典籍中;帖木兒副使蓋蘇耶丁於回憶錄裡坦言云:「我不得不承認,大帝(帖木兒)死在東征的路上是一件幸運的事情,這使他保全了一生的英名。」

 

(三)閱兵儀式勞民傷財~

不可否認,閱兵的確是傷財之舉,所謂勞民卻未必見得。況且,閱兵若真能達到懾敵之勢,振民之盛,顯軍之強,相較於戰爭損失,又何足以微之道哉?

例如,尚在進行之俄烏戰爭;迄今為止,不論武器裝備之下,俄羅斯傷亡人數預估為死亡200,000250,000人,受傷750,000800,000人;烏克蘭死亡45,00073,000人,受傷400,000人;雙方經濟損失超過6000億美元。烏克蘭數百萬人無家可歸或逃亡在外,六成人民生活在貧困線下,五分之一國土淪陷。

看官們!相較於戰爭,閱兵之舉果真「勞民傷財」乎?

 

(四)中國大陸九三閱兵大典乃史上規模最大~

若干媒體報導,中國大陸紀念抗戰勝利80周年之九三閱兵大典,乃有史以來規模最大之閱兵大典。

六愚認為此說有些主觀偏頗;若論武器裝備之數量與種類(馬匹除外),或可謂之;惟若以參與軍士人數而言,九三閱兵人數為一萬二千人,則非最多。

例如,北宋太宗至道元年之閱兵人數為「數萬人」,北宋真宗咸平二年之閱兵人數為二十萬人,南宋孝宗淳熙十年之受校軍士人數一萬一千四百人,上述朱棣「狩獵」閱兵人數是10萬人,明英宗正統元年閱武於將臺之受命人數萬餘人,而清朝大閱之檢閱人數,少則四五千人,多則兩萬人以上。

 

(五)大陸閱兵是對台之武力威嚇

六愚常云:「無知較之愚笨尤為可怕!」所謂「閱兵是對台之武力威嚇」之說,乃無知白丁「自作多情」之念爾。

試想,若非當年美國「圍堵」戰略政策,以海峽為界將台灣與大陸隔絕,中國早已統一,何來今日之台灣?

如今,大陸崛起,其經濟規模GDP僅次於美國(若依消費者指數CPI而言,則中國超過美國,已然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軍事力量直逼美國,甚至在某些武器,諸如超高音速導彈、多樣陣列(FDA)雷達、第六代戰機、殲35A隱形戰機、新型無人機..等,領先美國多矣。

因此,九三閱兵大典乃對台灣之武力威嚇之說,未免令人笑掉大牙?

近日,民進黨主政之「大陸委員會」針對此次大陸閱兵之舉,呼籲全體台灣同胞團結一致,維護國家主權與尊嚴,共同展現所謂「反侵略、爭自由、顧家園、護主權」的決心..云云。

唉!口號永遠是喊的震天響,六愚不禁要問:

1、反侵略:

所謂侵略,乃指侵犯破壞另一國的主權、領土完整及政治獨立,或任何不符合聯合國憲章的行為。

然而,依據聯合國大會決議,台灣與大陸之間乃屬一個中國的內政問題。

試問,既屬內政問題,又何來侵略之說?

因此,所謂「反侵略」之說,難道是要達到且加深兩岸人民相互仇視之心理?

2、爭自由

所謂自由,其核心意義乃能夠依據自身意志行動,不受外在拘束或限制,這包含人身自由、言論自由、社會自由等多個面向。

綜觀中國歷史,當今之台灣乃華夏民族歷史以來最開放、最自由,甚至可謂最放縱的社會。

試問,既已如此開放、自由、放縱,又爭何來之自由?難道是要爭「只要我喜歡,有甚麼不可以?」此等為達私慾,無法無天的放縱式自由?

因此,所謂「爭自由」的背後意義,應是執政黨暗示大陸一黨專政對比台灣多黨制之民主,其主要目的無非是要繼續分化海峽兩岸人民感情。

3、顧家園

發生戰爭才需要顧家園吧?難道今日之台灣不安定,須要拿起槍枝保衛?須要聯合外族,抑或是倚賴外來勢力保護家園?

須知,台灣若是風調雨順、國泰民安、河清海晏、鄰里相望,雞犬之聲相聞者,又何來顧家園之憂?

試問,大陸同胞若非念及「兩岸一家親」、「血濃於水」與外族勢力陰謀得逞者,豈能忍受台獨勢力攪擾至今?豈能有台灣今日之安和樂利?

因此,所謂「顧家園」其背後的思維,難道是在暗示台灣同胞必須有隨時發生戰爭之心理準備?

4、護主權

依政治學角度,主權的歸屬,有君主主權、國民主權、國家主權、多元主權等四種;其中之國家主權,對外乃是獨立自主且獲得其他國家承認。

試問,聯合國抑或是世界其他各國承認中華民國,抑或是所謂「台灣國」主權?台灣既無所謂「獨立主權」,又何來「護主權」之說?

因此,所謂「護主權」之背後意義,難道是在暗示並誤導民眾台灣乃一獨立國家?請問,既是「護主權」,此處之所謂「獨立國家」,究竟是中華民國?抑或是所謂「台灣國」?

六愚相信眼明心亮者都心知肚明,眼盲心瞎者則都是心中有數,心底內都各有自己的一把尺囉!

《三國演義》開宗明義:「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歷史事件總是在不同時光中輪迴;既已發生的事實明明白白地告訴咱們,大凡朝代將滅亡時,總會出現一些殘餘勢力苟延殘喘;例如,清朝滅亡之滿州政權、明滅亡後之南明政權、元滅亡後之順帝政權、宋滅亡後之端宗朝廷、隋唐滅亡後之藩鎮角力、晉朝滅亡前之桓玄勢力..等,待這些殘餘勢力消滅後,方可稱之「大一統」。

想想未來史書將如何定位今日之台灣吧!

順便一提,當今臺灣人總喜歡將「民主」掛在嘴邊,總以為「民主」是追求美滿生活的萬靈丹;然而,咖啡口味非僅有「美式咖啡」,民主也不是僅有「美式民主」。

試想,若「美式民主」真是追求幸福的萬靈丹,為何當今之美國社會嚴重對立?為何治安日益惡化?為何槍枝、毒品如此氾濫?為何監獄犯人數量與大學學生相當?為何貧富差距越拉越大?為何美國政治生態淪落為富人政治?為何國債直線上升?

無論如何,當咱們能認真的去品味其他各種口味之「民主」時,或能發現「美式民主」並非能令人民幸福的唯一「口味」。

 

 

西元2025年九月二日  六愚匆匆有感而作



 

~ 淺談閱兵 ~中 寫在大陸九三閱兵之前~六愚

 

淺談閱兵 ~中

寫在大陸九三閱兵之前~六愚

 

隋朝~

文帝開皇二年講武後園,《隋書文帝本紀》:「開皇二年十二月辛未,上講武於後園。」煬帝大業五年講武於西平,《隋書煬帝本紀》:「大業五年四月癸亥,出臨津關,渡黃河,至西平,陳兵講武。」

 

唐朝~~

唐高祖武德元年、五年、八年皆有大小閱兵儀式;其他諸如唐太宗貞觀八年,唐高宗顯慶二年、五年、麟德二年,武太后聖曆二年、唐玄宗開元元年、二年、八年,唐肅宗至德二年、三年、乾元元年,唐代宗寶應元年、大曆九年,唐宣宗大中五年..等,皆有閱兵儀式。

根據《唐書禮樂志》所載,唐代閱兵禮規格與流程,如「仲冬之月,講武于都外,前期十有一日,所司奏請講武,兵部承詔,遂命將帥簡軍士,除地為場,方一千二百步,四出為和門,又為步騎六軍營域。左右廂各為三軍北上,中閒相去三百步,立五表,表閒五十步為二軍進止之節,別墠地于北廂,南向。前三日,尚舍奉御設大次于墠前。一日講武將帥及士卒集于墠所建旗為和門,如方色。都墠之中及四角,皆建五采牙旗,旗鼓甲仗。大將以下,各有統帥。大將被甲乘馬,教習士眾,少者在前,長者在後,其還則反之。長者持弓矢,短者持戈矛,力者持旌,勇者持鉦鼓。刀楯為前行,持槊者次之,弓箭者為後,使。其習見旌旗、金鼓之節,旗臥則跪,旗舉則起。講武之日,未明十刻而嚴,五刻而甲。步軍為直陣以俟,大將立旗鼓之下,六軍各鼓十二、鉦一,大角四。未明七刻,鼓一嚴,侍中奏開宮殿門及城門。五刻再嚴,侍中版奏『請中嚴。』文武官應從者俱先至。文武官皆公服,所司為小駕。二刻三嚴,諸衛各督其隊,與鈒戟以次入陳於殿庭。皇帝乘革輅至墠所。兵部尚書介胄乘馬,奉引入 自北門,至兩步軍之北,南向。黃門侍郎請降輅,乃入大次。兵部尚書停於東廂,西向。領軍減小駕,騎士立 於都墠之西周,侍臣左右立於大次之前,北上。九品以上皆公服,東西在侍臣之外十步所,重行北上。諸州使人及蕃客先集於北門外,東方、南方立於道東,西方、北方立於道西,北上。駕將至,奉禮曰:『可拜。』在位 者皆再拜。皇帝入次,謁者引諸州使人,鴻臚引蕃客, 東方、南方立于大次東北,西方、北方立于西北。觀者立于都墠騎士仗外四周,然後講武。吹大角三通,中軍將各以《鞞令》鼓,二軍俱擊鼓。三鼓,有司偃旗,步士皆跪。諸帥果毅以上各集于其中軍左廂。中軍大將 立于旗鼓之東,西面諸軍將立于其南;右廂中軍大 將立于旗鼓之西,東面;諸軍將立于其南,北面以聽大將誓。左右三軍各長史二人,振鐸分循諸果毅,各以誓詞告其所部。遂擊鼓,有司舉旗,士眾皆起,行及表擊鉦乃止。又擊三鼓,有司偃旗,士眾皆跪。又擊鼓,有司舉旗,士眾皆起,驟及表乃止。東軍一鼓舉青旗 為直陣,西軍亦鼓舉白旗為方陣以應;次西軍鼓舉 赤旗為銳陣,東軍亦鼓舉黑旗為曲陣以應;次東軍鼓舉黃旗為圜陣,西軍亦鼓舉青旗為直陣以應。次西軍鼓舉白旗為方陣,東軍亦鼓舉赤旗為銳陣以應;次東軍鼓舉黑旗為曲陣,西軍亦鼓舉黃旗為圜陣以應。凡陣。先舉者為客,後舉者為主。每變陣,二軍各選刀楯五十人挑戰,第一、第二挑戰迭為勇怯之狀,第三挑戰為敵均之勢,第四、第五挑戰為勝敗之形。每將變陣,先鼓而直陣,然後變從餘陣之法。既已,兩軍俱為直陣,又擊三鼓,有司偃旗,士眾皆跪。又聲鼓舉旗,士眾皆起,騎馳徒步,左右軍俱至中表,相擬 擊而還。每退至一行表,跪起如前,遂復其初。侍中跪奏:『請觀騎軍。』承制曰:『可。』二軍、騎軍皆如步軍之法,每陣各八騎挑戰。五陣畢,大擊鼓而前,盤馬相擬擊而罷,遂振旅。侍中跪奏稱:『侍中臣某言』,禮畢,乃還。」

 

五代十國時期~~

梁太祖開平元年、四年、乾化元年,唐莊宗天祐十五年,唐明宗天成二年,晉高祖天福二年,晉出帝「開運元年,周世宗顯德元年..等,皆有閱兵大典。

 

遼代~~

遼太宗天顯元年閱旗鼓,《遼史太宗本紀》:「天顯元年十二月甲辰,閱旗鼓。天顯二年,閱諸軍籍。」「二年春正月己酉,閱北剋兵籍。庚戌,閱南剋兵籍。丁巳,閱皮室、拽刺、墨離三軍。」「天顯四年冬十月甲辰,幸諸營,閱 軍籍。庚戌,以雲中郡縣未平,大閱六軍。」「天顯十二年七月辛亥,詔諸部治兵。」「會同三年五月戊子,閱騎兵於南郊。六月丙申,閱步卒於南郊。」「會同七年,閱兵溫榆河。」「會同九年,閱兵於漁陽西棗林淀。」遼聖宗統和元年閱東京兵馬,《遼史聖宗本紀》:「統和元年冬十月,上將征高麗,親閱東京留守耶律末只所總兵馬。丙午,命宣徽使兼侍中蒲領林牙肯德等將兵東討,賜旗鼓及銀符。」「統和三年,閱東京諸軍兵器。」「統和四年,皇太后親閱輜重兵甲。」「統和十四年,冬十月丙辰,命劉遂教南京神武軍士劍法,賜袍帶錦幣。」遼興宗重熙四年,《遼史興宗本紀》:「重熙四年十二月癸丑,詔諸軍砲 弩弓劍手以時閱習。」「重熙十四年。十二月癸丑。觀漢軍習砲射擊刺。」遼道宗壽隆元年教西北路漢軍,《遼史道宗本紀》:「壽隆元年九月丙辰,詔西京砲人、 弩人,教西北路漢軍。」

 

北宋~~

宋太祖建隆元年習戰艦於迎鑾,《宋史太祖本紀》:「十一月丁未,命諸軍習戰艦於迎鑾。」「建隆二年春正月壬寅,幸造船務,觀習水戰。」「建隆三年十月。觀習水戰。十一月講武於近郊。」「乾德元年閱騎射又習水戰。」「乾德三年九月己巳,閱諸道兵。」「開寶五年三月壬申幸教船池習戰。」《文獻通考》:「開寶六年。詔以新池為講武池。」《宋史太祖本紀》:「七年五月丙寅,幸講武池,觀習水戰。秋七月壬子,幸講武池,習水戰。八月己丑,幸講武池,賜習水戰軍士錢。」「甲辰,幸講武池,觀習水戰。」「八年夏四月癸丑,幸都亭驛,閱戰船。戊辰,幸講武池,觀習水戰。」「開寶九年,閱習水戰。」「五月庚辰,幸講武池。」《文獻通考》:「開寶九年四月,幸金明池,習水戰。」宋太宗太平興國二年幸講武臺大閱,《宋史.太宗本紀》:「太平興國二年秋九月辛亥,幸講武臺,大閱。」此此閱兵,趙抃為此寫詩云:「吳天霜曉弄寒暉,金鼓喧闐大閱時。帳下萬兵聽號令,軍中諸將肅威儀。采侯命中連三箭,花陣分排卓五旗。愧乏韜鈐當重寄,儒林初是學書詩。」「太平興國四年,征河東,祭蚩尤禡牙。」此為祭拜蚩尤為戰神之文獻記載;《宋史太宗本紀》:「五年三月庚午,幸講武池,觀習樓船。十二月甲戌,大閱,遂宴幄殿。」「太平興國七年冬十月戊辰,幸金明池御龍舟,觀習水戰。」「太平興國八年。三月癸酉。幸金明池。觀習水戰。」「雍熙元年夏,四月,甲午,幸金明池觀習水戰,因幸講武臺觀射,賜武士帛。」《山堂考索》:「太平興國九年。〈即雍熙元年〉上親閱諸軍,參考勞績,升絀之。」淳化五年教閱天武士卒,《文獻通考》:「五年八月,召天武士卒教射於殿庭,弓力有至一石三斗,以引強平射者為上等,艱於引滿者別為一等,其諸淺軟者又為一等,各量其材力而遷隸之。」「至道元年親閱禁兵。」此次有提及閱兵人數「數萬人」,《宋史真宗本紀》:「至道三年二月,即皇帝位。十一月己卯,閱騎射,擢精銳者十人遷職。」宋真宗咸平元年春正月,戊寅閱御龍直。」「咸平二年,始擇地東武村為場,行大閱禮。」此次閱兵人數為二十萬人,《曲洧舊聞》:「咸平二年秋大閱,其日殿前侍衛馬步軍二十萬,是夜三鼓初分出諸門,遲明乃絕。詰旦,上按轡出東華門,從行臣寮並賜戎服。既回,御東華門,閱諸軍還營,奏樂於樓下。」「咸平三年,閱武藝。」「咸平四年八月,幸御龍營,閱武藝。」「咸平六年,閱捧日軍士。」「咸平年,定禡祭之儀。」「大中祥符六年,習江淮水卒,於金明池立為水虎翼軍。」「宋仁宗天聖五年夏四月丙午,閱諸班騎射」「天聖七年冬十月壬寅,閱虎翼武騎卒習戰。」「明道二年擇廂軍材勇者補禁軍。」「景祐二年八月甲戌,幸安肅門砲場閱習戰。」「康定元年閱諸軍習戰。」《宋史仁宗本紀》:「慶曆元年五月癸酉,閱試衛士。」《兵志》:「慶曆元年,徙邊兵不教者於內郡,俟習武技,即遣戍邊。」「慶曆二年,閱蕃將騎射,又試諸軍射,定賞罰。」「慶曆三年三月壬申,閱衛士武技。」「夏四月戊午朔,幸瓊林苑閱騎士。」「慶曆四年,詔以韓琦《習射格》頒諸軍。」「嘉祐二年詔,教閱諸軍。」宋英宗治平元年校閱諸班軍將校武藝擢授有差,《山堂考索》:「治平元年,閱諸班軍將校武藝,擢授有差。」「宋神宗熙寧元年,詔帥臣安撫司部兵,不如令者以聞校閱不能者,罷為廂軍。」「熙寧二年,選置指使巡教諸軍,以陣法授邊將及改 淮南諸軍,額各加『教閱』二字。」「熙寧三年,親閱河東排手。」「熙寧五年四月詔蔡挺先進教閱陣圖。」《宋史神宗本紀》:「熙寧八年八月丁巳,大閱。」「熙寧九年,詔教閱新軍。」「元豐元年,詔教閱峒丁,又御崇政殿閱諸軍及定秋試諸軍賞格。」「元豐二年,遣官閱視京西馬軍,詔置都教頭掌教習, 又定教習日期及馬步射格鬥法。」「元豐四年三月,閱九軍營,陣於城南。」「九月,閱河北保 甲於崇政殿。」《宋史神宗本紀》:「元豐六年正月,御崇政殿閱武士。」「元豐七年,御崇政殿大閱,又詔開封府界、京東西路 專選監司提舉教閱。」元祐五年,大閱禁軍,《宋史哲宗本紀》:「元祐五年十二月丙辰,禁軍大閱,賜以銀楪匹帛。」「宋欽宗靖康元年,詔三衙與諸將專教習,不得拘占,又置教場春秋大閱。」「四月,詔復置教場,春秋大閱及《復內教法》,以激賞之。」

 

南宋~~

「宋高宗建炎元年始頒樞密院教閱法,又令河淮海江帥習水師。」建炎二年,閱江、淮州郡水軍,《宋史高宗本紀》:「建炎二年冬,十月甲寅,命揚州濬 隍修城,閱江淮州郡水軍。」「建炎三年,詔閱槍杖手,親閱水軍于登雲門。」「紹興三年,詔諸路帥司措置教閱。」「紹興四年,詔團教弓手、土兵,又閱神武中軍。」「紹興五年,詔諸州選習弓弩,始御射殿閱武。」「紹興八年春,正月丁未,大閱張俊軍。」「紹興十四年,閱試三衙將士立冬教法。」「紹興二十四年,申嚴舊制,教閱州郡禁卒。」「紹興三十年七月,詔閱禁兵。」「紹興三十一年,按閱禁軍、土軍弓弩,及詔諸路帥府 訓練。」「紹興三十二年,御射殿閱射。」宋孝宗乾道二年幸白石教場大閱,《宋史.孝宗本紀》:「乾道二年十一月甲子,大閱。」「乾道四年,大閱於東茅灘教場。」「乾道六年,大閱。」乾道七年,詔習水軍,又點閱荊、襄軍馬。《宋史.孝宗本紀》:「七年三月乙亥,詔訓習水軍。五月,遣知閤門事王樸點閱荊襄軍馬。」「淳熙元年夏,四月乙亥,詔四川宣撫司教閱諸州將兵。」「淳熙四年十二月,大閱。」淳熙十年,幸龍山,大閱。《宋史.孝宗本紀》:「淳熙十年十一月甲戌,幸龍山,大 閱。」此次受校軍士人數一萬一千四百人,分為二百四十八小隊。淳熙十六年,光宗即位,大閱於城南大教場。《宋史.光宗本紀》:「十月甲寅,大閱」光宗紹熙元年詔習水軍及諸路禁軍,《兵志》:「紹熙元年,詔殿司,許浦水軍并江上水軍,歲春秋兩教外,每月輪閱習。」宋寧宗慶元元年大閱,《宋史.寧宗本紀》:「冬十月己卯,詔三省樞密院,條上合教諸軍例。十一月丁未,命宰執大閱。」嘉泰二年大閱,《宋史.寧宗本紀》:「嘉泰二年十二月庚寅,大閱。」嘉泰三年,命以仲冬教閱萬弩手,《宋史.寧宗本紀》:「嘉泰三年冬十月丙子,命兩淮諸州以仲冬教閱民兵萬弩手。」「開禧二年六月戊戌,命諸路安撫司教閱禁軍。」宋理宗端平二年夏四月戊子大閱,《禮志》:「端平二年四月,大閱。」嘉熙四年,閱軍頭司武伎,《續文獻通考》:「嘉熙四年閏十二月,閱軍頭司武伎。」

 

金朝~~

金太宗天會三年,詔揀閱善射勇健之士,以備宋;又遣官閱諸路丁壯赴軍。」金章宗明昌六年,詔諸路農隙講武,《金史.章宗本紀》:「明昌六年五月乙巳,詔諸路猛安謀克,農隙講武,本路提刑司察其惰者罰之。」「泰和八年十一月,御臨武殿試護衛。」金宣宗興定二年令河東各路訓練軍士,《金史.宣宗本紀》:「興定二年六月甲辰,樞密院言,諸道表稱,大元集兵應州、飛狐,將分道南下。觀其意不在河北,而在陝西、河東,各路義士、土兵、蕃漢弓箭手, 宜於農隙教閱,以備緩急。」「(金)哀宗天興二年八月丁丑,上閱兵於見山亭。」

 

元朝~~

元世祖中統二年教習武衛軍,《元史.世祖本紀》:「中統二年八月,以宋降將王青為總管,教武衛軍習射。」「至元七年秋,七月,乙丑,閱實諸路砲手。」至元二十五年,閱習水戰,《元史世祖本紀》:「至元二十五年六月乙丑,詔蒙古人總漢軍,閱習水戰。」元仁宗延祐七年,閱實行省戍兵,《金史英宗本紀》:「延祐七年三月,帝即位。十一月,遣使閱實各行省戍兵。」元泰定帝泰定三年簡閱邊兵,《元史.泰定帝本紀》:「泰定三年八月乙亥,遣乃馬台簡閱邊兵。」泰定四年,詔教閱諸衛軍,《元史泰定帝本紀》:「泰定四年二月,詔同僉樞密院 事燕帖木兒教閱諸衛軍。」

 

明朝~~

「明太祖吳元年,將討張士誠大閱將士。」「洪武十八年十月,命蜀王閱武於中都。」明成祖永樂年撥近京衛所官軍上操立三大營,《明會典》:「永樂閒遷都,又於中都、大寧、山東、河南附近衛所,摘撥官軍,輪班上操,以內衛京師, 外備征伐,名曰三大營。」「永樂八年,大閱於《行在》。」「永樂十二年,定《行軍號令》,大閱軍士於行在。」《大政紀》:「永樂十二年三月庚寅,車駕發北京。四月甲辰朔,駐蹕興和。己酉,大閱軍士於沙城。五月癸酉朔,駐蹕楊林戍,大閱武。」「永樂十三年,敕各省武臣、選兵赴京閱視。」《大政紀》:「永樂十三年十一月,敕諭甘肅、寧夏、大同、遼東諸守將,及河南、山東、山西、陝西各都司,中都留守司,徐、宿、淮、邳、淮安、揚州、武平、歸德、雎陽、潼關諸衛,選所屬步騎兵,遣能幹指揮、千戶、百戶統領操練,俟 赴北京閱視。」永樂二十年,大閱兵將於雲州,《大政紀》:「永樂二十年三月戊寅,車駕發北京。四月乙卯,駐蹕雲州閱兵。」《明史.成祖本紀》:「丁卯,大閱。」明宣宗宣德元年定春秋輪操官軍員名,《明會典》:「凡輪操,宣德元年,調河南、山東大寧都司、中都留守司、直隸淮揚等衛及宣府軍士至京操備,令每歲輪班往來。原額春秋兩班官軍,一十六萬員名,中都四萬一千九百六十員名。河南一萬四千六 百四十九員名。山東三萬二千六百一員名,大寧七萬七百九十員名。」宣德三年,巡邊閱武,《明通紀》:「宣德三年八月,車駕巡邊閱武。」宣德四年,巡邊閱武,《明通紀》:「宣德四年七月,上巡邊校獵閱武,尋還京。宣德十年,令太監王振閱武於京營,又遣羅亨信練兵莊浪。」明英宗正統元年閱武於將臺,《大政紀》:「正統元年十月望,車駕閱武於將臺,上命諸將騎射,以三矢為率,受命者萬餘。」正統十一年閱武,《大政紀》:「正統十一年十月,閱武近郊。」明英宗天順四年御西苑閱將臣騎射,《明通紀》:「天順四年十月,上御西苑,閱將臣騎射。」明憲宗成化九年,大閱內苑,《明通紀》:「成化九年十月,上閱武於內苑,公侯而下皆騎射。」明世宗嘉靖元年考驗團營官軍,《明會典》「凡考閱,靖元年奏准,三年一次,會官考驗團營官軍弓馬武藝,察其平昔賢否,分別等第。」明穆宗隆慶三年,大閱於京營官軍,賞罰有差,并定每年冬季農隙親臨閱視,及准隨營敘遷軍伴名數諸例。《明會典》:「古者大閱以講武事,蓋安不忘危之意。」《大政紀》:「隆慶三年八月,大閱將士於京營教場,從大學士張居正之奏請也。」「隆慶五年、以官舍餘丁收補操軍。清查犒賞銀米。以歲終閱視京營將士。」「明神宗萬曆九年親臨大閱。」

 

清朝~~

  清代閱兵有簡閱和大閱之分。

簡閱又稱校閱,乃八旗、綠營由王公大臣或督撫定期檢閱部隊之制。

大閱是皇帝檢閱部隊訓練成果與考察部隊戰斗力之閱兵儀式。皇太極曾於天聰七年於盛京北郊舉行過大閱;《清史稿.軍禮志》:「天聰七年,太宗率貝勒等督厲眾軍,練習行陣,是為大閱之始。」

此后,康熙、乾隆、嘉慶等皇帝閱兵的記載不斷出現在各類文獻中。《清史稿.太宗本紀》:「(天命七年)冬十月壬戌,遣使外藩蒙古各部,宣布法令。丙寅,大閱。」「(天命八年)三月丁亥朔,日有食之,綠虹見。辛卯,命譚泰、圖爾格略錦州。壬辰,副將尚可喜率三島官民降,駐海州。己亥,大閱。」《清史稿.聖祖本紀》:「康熙十二年癸丑春正月庚寅,上幸南苑,大閱。」「二月己未,上幸南苑行圍。甲子,大閱於南苑。」「康熙十九年,丙子,大閱。」「康熙二十四年十一月丁巳朔,日有食之。..甲戌,上大閱於盧溝橋。」「康熙二十六年二月癸丑,上大閱於盧溝橋。」「康熙三十年五月丙戌,..次大閱滿洲兵、漢軍兵、古北口兵,列陣鳴角,鳥槍齊發,聲動山谷。」「康熙三十一年九月戊申,..壬申,上大閱於玉泉山。」「康熙三十二年冬十月壬申,..壬辰,上大閱於玉泉山。」「康熙三十四年十一月己未,日有食之。..庚辰,上大閱於南苑。」「康熙三十六年十二月,上大閱玉泉山,達什巴圖爾等扈駕往觀,戰慄失色。」「康熙四十二年十一月,..己未,上大閱於西安,賜將軍博濟御用弓矢。」「乾隆二年,大閱,幸南苑,御帳殿。」「乾隆四年十一月丙午,上行大閱禮。」「乾隆八年九月,乙巳,上詣文廟釋奠。幸講武臺大閱。」「乾隆二十三年戊子,上大閱。」「乾隆二十八年正月丁卯,上大閱申昜春園之西廠,命各部使人從觀。」「嘉慶十七年壬申..壬辰,上御晾鷹臺,大閱八旗官兵。」「同治十七年,海軍大閱禮成,晉頭品秩。」

康熙年間,閱兵地點不固定;乾隆時期,閱兵地點在南苑、香山、西苑居多;盧溝橋、玉泉山、東安門外和德勝門外也舉辦過,其規模則為較小。

雍正以后,大閱制度皆按照順治十六年定例,每三年一次,《清史稿.世祖本紀》:「辛丑,命三年大閱,著為令。」

清朝大閱之檢閱人數,少則四五千人,多則兩萬人以上。

 

民國時期~~

19121010日在北京新華門前舉行,大閱官為時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袁世凱。

19161010日,時任中華民國大總統黎元洪在南苑舉行大規模閱兵儀式。

19181128日,北洋政府為紀念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戰勝同盟國集團,在故宮太和殿舉行中外軍隊閱兵式,並鳴禮炮108響,當時任大總統徐世昌檢閱部隊。

19211010日,中華民國軍政府慶祝辛亥革命十周年,在北較場舉行盛大的閱兵式,中華民國非常大總統孫中山出席檢閱。

19311月,國民政府在首都南京舉行元旦閱兵典禮。

193312月下旬,國民政府主席蔣中正抽調嫡系部隊十餘萬人討伐福州,出征前校閱了部隊。

1934616日,中央陸軍軍官學校建校10周年紀念,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中正檢閱學生軍,陪同檢閱的還有時任行政院院長汪精衛、立法院院長孫科、國立中央大學校長羅家倫、中央陸軍軍官學校教育長張治中。

19361010日,國民政府在南京舉行雙十國慶25周年閱兵典禮,蔣中正檢閱軍隊。

19451010日,是抗戰勝利後的第一個國慶,國民政府在首都南京舉行大閱兵。

註:不計台灣中華國民政府與大陸中華人民共和國歷來所舉辦的閱兵典禮。

 

~~~  待續  ~~~

 

 


~ 淺談閱兵 ~上 寫在大陸九三閱兵之前~六愚

 

淺談閱兵 ~上

寫在大陸九三閱兵之前~六愚

 

、何謂閱兵?其作用為何?

這一陣子以來,中國大陸所發出,即將舉辦的紀念抗戰勝利暨世界反法西斯80周年的九三閱兵大典訊息,立即成為全世界新聞話題之大熱點

首先,何謂閱兵?

閱兵,乃指國家、地區、部隊、勢力、單位等,對於其軍事武裝進行檢閱,以達到宣揚軍威之儀式。《公羊傳》:「大閱者何?簡(註:檢閱)車徒也。」

然而,對於厚實的中華文化而言,此等說法卻顯得過於單純。如《穀梁傳》:「大閱者何?閱兵車也。修教明諭,國道也。平而修戎事,非正也。其日以為崇武,故謹而日之,蓋以觀婦人也。」《左傳》:「治兵於廟,禮也。」《月令》:「季秋之月,天子乃教於田獵,以習五戎。」鄭元曰:「教於田獵,因田獵之禮教民以戰法也。五戎,謂五兵:弓、矢、殳、矛、戈、戟也。」便知除上述外,我國閱兵儀式尚有諸如禮制、宣導、教化、知武事、講校,甚至可謂是傳統文化與列祖列宗的精神內核等意涵。

閱兵儀式自古即有,中國、古埃及、波斯、羅馬等皆有之;惟除中國外,其他古代王朝皆未有具體證據,亦未有任何文字記載;即便是有文字,應或為後人之偽造(註:十八世紀法國思想家伏爾泰之《風俗論》考據,提及歐洲於五百年前無有一人識字)故可謂閱兵儀式之肇始者,應屬中國最遠古、內涵最深,也是最具代表性。

我國「閱兵」之傳統,依其規模、目的、季節、作用、性質..等,另有觀兵、禡祭、振旅、茇舍、治兵、大閱、蒐、大蒐、簡閱等相關之名詞。《穀梁傳》:「出曰治兵,習戰也。入曰振旅,習戰也。治兵而陳蔡不至矣。兵事以嚴終,故曰善陳者不戰,此之謂也。善為國者不師,善師者不陳,善陳者不戰,善戰者 不死,善死者不亡。」《周傳》:「中冬大閱,教眾庶,修戰法。」

 

二、我國閱兵源由、發展與古文獻所載之大型閱兵儀式:

閱兵儀式可謂軍隊之文化傳承;自古以來,我國大大小小之閱兵典禮,已然不知其數。

六愚且依文獻所載之大規模與重要性閱兵典禮摘錄於下。(註:匆匆執筆,資料未必齊全

我國新石器時代末期便有閱兵儀式;傳說黃帝與蚩尤便是閱兵儀式之創始者;且與祭祀儀式息息相關,其中尤以蚩尤被後人祭祀為戰神;軍隊出征前祭悼戰神之「禡祭」儀式,即可為證;《宋史.太宗本紀》:「太平興國四年,征河東,祭蚩尤禡牙。」《左傳.成公十三年》:「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祀有執膰,戎有受脤。」傳統思維中,當局者若有怠忽祀與戎儀式者,或恐民心不穩;同書:「今成子惰棄其命矣。其不反乎。」

新石器時代氏族部落時期~~

新石器時代氏族部落時期之各部落間相互征伐或狩獵前,皆有檢閱部隊儀式;傳說大禹曾經召集各部落於塗(嵞)山舉行盛大的軍事祭祀儀式。

惟真正出現與閱兵相關的文字記載,則大量出現於商代的甲骨文中;如甲骨文《編號10198戊午卜,貞:我(狩)(擒)?之日(狩),允(擒)。隻(獲)虎一、鹿(四十)、百六十四、麇百五十九、友二,赤*** 。」

 

商末~

商末,周武王為推翻紂王,曾在孟津(今河南孟津)舉行歷史有名之大規模閱兵儀式,史稱「孟津觀兵」;此次之閱兵儀式,周武王號召八百諸侯。

自此以後,閱兵儀式便形成一種周朝禮制;所謂「教閱之法備於《周禮》,在春夏有振旅、茇舍之制,在秋冬有治兵、大閱之制。」《大學衍義補.簡閱之教》:「坐作、進退不講則不知,刺伐擒縱不習則不能,春以教振旅、夏以教茇舍、秋以教治兵、冬以教大閱,此所以簡其能也。大司馬,中春教振旅,司馬以旗致民,平列陳,如戰之陳,辨鼓、鐸、鐲、鐃之用,以教坐作、進退、疾徐、疏數之節,遂以蒐田。」例如,《詩說車攻》:「(周)宣王大閱于東都,諸侯畢會,史籀美之。」

 

周朝~~

《史記.周本紀》:「九年,武王上祭于畢。東觀兵,至于盟津。」《史記.楚世家》:「(周穆王)八年,伐陸渾戎,遂至洛,觀兵於周郊。」周宣王八年講武于東都,《詩經》:「我車既攻,我馬既同。四牡龐龐,駕言徂東。」田車既好,四牡孔阜。東有《甫草》,駕言行狩。《詩說車攻》:「宣王大閱于東都,諸侯畢會,史籀美之,賦也。」《通鑑前編》:「宣王八年,巡狩東都,朝會諸侯,因以畋獵講武。」「周桓王十二年,魯桓公狩于郎。」《春秋》:「(魯)桓公六年秋八月壬午,大閱。」「莊王十一年,魯莊公師次于郎治兵。」《越王句踐世家》:「及苗裔句踐,苦身焦思,終滅彊吳,北觀兵中國,以尊周室,號稱霸王。」

 

春秋戰國時期~~

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相互爭罰頻繁,故多有閱兵儀式;桓公六年大閱,《春秋左傳.桓公》:「秋,大閱,簡車馬也。」鄭鍔曰:「《春秋》凡書大蒐、大事、大閱,皆謂事之尢大也。」周僖王元年,齊桓公作內政寄軍令春以 振旅秋以獮治兵。」「襄王十九年秋,楚使子文治兵于睽。」「冬,晉蒐于被廬。」《春秋左傳,僖公二十七年》:「楚子將圍宋,使子文治 兵于睽。」「景王二十一年,鄭子產簡兵大蒐。」「敬王二十四年魯定公大蒐于比蒲,《春秋》:「定公十有四年:「秋,大蒐于比蒲。」

至於《左傳.隱公五年》:「故春蒐,夏苗,秋獮,冬狩,皆於農隙以講事也,三年而治兵,入而振旅,歸而飲至,以數軍實昭文章,..」《史記》:「天下既平,天子大凱,春蒐秋狝,諸侯春振旅,秋治兵,所以不忘戰也」中之「蒐」字,即為狩獵與閱兵活動;其方式先集合軍隊以方陣排列,指揮官於陣前殺一猛獸,再檢閱部隊;此風自周以來,漸漸形成定期技能與裝備之檢閱;每年之閱兵稱之為「蒐」,每三年之檢閱為「大閱」,每五年則稱之「大蒐」。《春秋》:「定公十四年秋,大蒐于比蒲。」

 

秦代~~

秦代似乎未見有文字記載閱兵儀式,惟從出土的兵馬俑布陣中,應可發現其端倪。

 

漢代~~

漢代閱兵則有諸如漢文帝十四年親自勞軍,《漢書.文帝本紀》:「十四年冬,..上親勞軍,勒兵,申教令,賜吏卒。」漢武帝太初二年,《漢書.武帝本紀》:「太初二年三月,行幸河東,祠后土,令天下大酺五日。膢五日,祠門戶,比臘。」《漢儀注》:「立秋之日,斬牲于郊東門外,以薦陵廟,武官肆兵習戰陣之儀。」後漢靈帝五年「乃詔進大發四方兵,講武於平樂觀。下起大壇,上建十二重五采華蓋,高十丈。壇東北為小壇,復建九重華蓋,高九丈,列步兵騎士數萬人,結營為陳。天子親出臨軍,駐大華蓋下,進駐小華蓋下。禮畢,帝躬擐甲介馬,稱「無上將軍」,行陳三匝而還。」...等。

順便一提,「閱兵」一詞,亦首見於漢代;《晉書.卷二十一》:「古四時講武,皆於農隙。漢西京承秦制,三時不講,惟十月都講。今金革未偃,士眾素習,可無四時講武。但以立秋擇吉日大朝車騎,號曰閱兵,上合禮名,下承漢制。奏可。是冬,閱兵,魏王親執金鼓以令進退。延康元年,魏文帝為魏王。是年六月立秋,閱兵於東郊,公卿相儀,王禦華蓋,親令金鼓之節。魏明帝太和元年十月,又閱兵。」

 

漢末三國~~

《三國演義第五回》之十八路諸侯(註:事實上是十三路)會盟討董卓之舉,即有閱兵大典。《魏志.武帝本紀》:「建安十四年春,三月,軍至譙,作輕舟治水軍。」「建安二十一年冬,閱兵,魏王曹操親執金鼓,以令進退。」「延康元年六月,魏文帝為魏王閱兵于東郊。」蜀漢後主建興十年諸葛亮教兵講武,《三國蜀志》:「後主建興十年,亮休士勸農于黃沙,作流馬木牛畢,教兵講武。」魏文帝黃初六年幸廣陵觀兵,《三國魏志.文帝本紀》:「黃初六年十月,行幸廣陵故城,臨江觀兵。是歲大寒,水道冰,舟不得入,乃引還。」「明帝太和元年冬,十月丙寅,治兵於東郊。」

 

晉朝~~

晉武帝於泰始年、咸寧年、太康年、咸和年間,陸續有七次閱兵大典;如《冊府元龜》:「泰始元年十一月,丁酉,臨宣武觀,大閱諸軍,甲辰,乃罷。」「泰始十年,臨宣武觀大閱。」《晉書.武帝本紀》:「咸寧元年十一月癸亥,大閱於宣武觀,至於己巳。」太康四年十二月庚午,大閱於宣武觀。《晉書.武帝本紀》:「太康四年十二月庚午,大閱於宣武觀。」太康六年大閱于宣武觀,《晉書.武帝本紀》,「太康六年十二月甲申,大閱於宣武觀,旬日而罷。」元帝太興四年詔左右衛諸營教習,《禮志》:「元帝太興四年。詔左右衛及諸營教習依大習儀,作鴈羽仗。」晉成帝咸和元年大閱于南郊,《晉書.成帝本紀》:「咸和元年十一月壬子,大閱於南郊。」

 

魏晉南北朝~~

南朝~宋文帝相當注重閱兵典禮;《宋書.文帝本紀》:「(元嘉二十五年)春二月庚寅,詔曰:安不忘虞,經世之所同;治兵教戰,有國之恆典。故服訓明恥,然後少長知禁。頃戎政雖修,而號令未審,今宣武場始成,便可剋日大習眾軍。當因校獵,肄武講事。閏月己酉,大蒐於宣武場。三月庚辰,車駕校獵。」宋孝武帝年間,孝建二年「九月丁亥,車駕於軍武場閱武。」《宋書.孝武帝本紀》:「大明五年二月癸巳,車駕閱武。」「大明七年,大閱水軍。」

南齊~則有武帝永明二年講武玄武湖。

陳朝~後主至德四年,《陳書後主本紀》:「(四年)秋九月甲午,輿駕幸玄武湖,肆艫艦閱武,宴群臣賦詩。」

北朝~諸如北魏昭成帝建國五年,《魏書昭成帝本紀》:「(建國五年」秋七月七日,諸部畢集,設壇埒,講武馳射,因以為常。」道武帝登國六年秋講武於牛川、登國十年,治兵河南,皇始元年治兵東郊,《魏書道武帝本紀》:「皇始元年八月庚寅,治兵於東郊。」天興二年,《魏書道武帝本紀》:「秋七月辛酉,大閱於鹿苑,饗賜各有差。」「(天興五年」六月,治兵於東郊,部分眾軍。」明元帝永興二年,《魏書明元帝本紀》:「秋七月丁巳,立馬射 臺於陂西,仍講武教戰。」「永興三年,大閱。」「永興四年,大閱。」「永興五年春,大閱。」太武帝始光元年,《魏書太武帝本紀》:「始光元年九月,大簡輿徒,治兵於東郊。」「始光二年,治兵西郊。」「始光四年,治兵西討。」魏太武帝「神麚二年四月治兵於南郊」「神麚三年,治兵西討。」延和元年大閱南郊,《魏書太武帝本紀》:「夏五月,大簡輿徒於南郊,將討馮文通。」「太延元年五月丁丑治兵於西郊。」「太平真君四年六月癸巳大閱於西郊。「太平真君九年,治兵。」「十一年八月癸未,治兵於西郊。」《魏書文成帝本紀》:「(興安二年」九月壬子,閱武於南郊。」和平三年制陳法因大儺遂耀兵示武,《魏書文成帝本紀》:「三年冬十有二月乙卯,制戰陳之法十有餘條,因大儺耀兵,有飛龍騰蛇魚麗之變,以示威武。」孝文帝延興四年大閱,《魏書孝文帝本紀》:「八月戊申,大閱於北郊。」「延興五年,大閱。」太和五年二月講武於唐水,三月講武於雲水,九月閱武於南郊;宣武帝景明三年閱武於鄴南《魏書宣武帝本紀》:「九月丁巳,車駕行幸鄴,戊寅,閱武於鄴南。」文帝大統五年冬大閱於華陰,《周書太祖本紀》:「大統三年,進太祖柱國大將軍。五年冬,大閱於華陰。」「大統九年,大閱於櫟陽。」「大統十年冬,大閱於白水。」「大統十一年,大閱於白水。」

北齊~《隋書.禮儀志》:「後齊常以季秋皇帝講武於都外,有司先萊野為場,為二軍進止之節。又別墠于北場,輿駕停觀,遂命將簡士教眾,為戰陳之法。凡為陳,少者在前,長者在後,其還則長者在前,少者在後。長者持弓矢,短者持旌旗,勇者持鉦鼓,刀楯為前行,戰士次之,槊者次之,弓箭為後行。將帥先教士目,使習見旌 旗指麾之蹤,發起之意,旗臥則跪教士耳;使習金鼓動止之節,聲鼓則進,鳴金則止,教士心;使知刑罰之苦,賞賜之利,教士手,使習持五兵之便,戰鬥之備教士足,使習跪及行列嶮泥之塗。前五日,皆請兵嚴于場所,依方色建旗為和門。都墠之中及四角,皆建五采牙旗,應講武者各集於其軍。戒鼓一通,軍士皆嚴備;二通,將士貫甲;三通,步軍各為直陳以相俟。大將各處軍中,立旗鼓下有司陳《小駕鹵簿》,皇帝武弁乘革輅,大司馬介胄乘,奉引入行殿,百司陪列。位定,二軍迭為客主,先舉為客,後舉為主,從五行相勝法為陳以應之。」

北周~《隋書.禮儀志》:「後周仲春教振旅,大司馬建大麾於萊田之所。鄉稍之官,以旂物鼓鐸鉦鐃,各帥其人而致,誅其後至者。建麾於後表之中,以集眾庶。質明偃麾,誅其不及者。乃陳徒騎如戰之陣。大司馬北面誓,軍中皆聽鼓角,以為進止之節。田之日,於所萊之 ,建旗為和門,諸將帥徒騎序入其門,有司居門以平其人。既入而分其地。險野則徒前而騎後,易野則 騎前而徒後。既陣,皆坐,乃設驅逆騎。有司表貉於陣前,以太牢祭黃帝軒轅氏。於狩地為墠,建二旗,列五兵於坐側,行三獻禮。遂蒐田致禽以祭社。仲夏教茇舍,如振旅之陣,遂以苗田,如蒐法致禽以享礿。仲秋教練兵,如振旅之陳,遂以獮田,如蒐法,致禽以祀方。仲冬教大閱,如振旅之陳。遂以狩田,如蒐法,致禽以 享烝。孟秋,迎太白,候太白夕見於西方。先見三日,大司馬戒期,遂建旗於陽武門外。司空除壇兆,有司薦毛血,登歌奏《昭夏》,在位者拜事畢出。其日中後十刻,六軍士馬俱介胄集旗下,左右武伯督十二帥嚴街,侍臣文武俱介胄奉迎。樂師撞黃鐘,右五鐘皆應。皇帝介胄警蹕以出,如常儀,而無鼓角。出國門而軷祭,至則舍於次,太白未見五刻,中外皆嚴。皇帝就位,六軍鼓譟,行三獻之禮。每獻鼓譟如初。獻事訖,燔燎,賜胙,畢,鼓譟而還。」明帝武成元年大陳六軍,《周書明帝本紀》:「武成元年三月癸巳,陳六軍,帝親 擐甲胄,迎太白於東方。」武帝保定二年講武少陵原,《周書武帝本紀》:「十月辛亥,帝御大武殿,大射,公卿 列將皆會。戊午,講武於少陵原。」天和三年、六年講武於城南,《周書武帝本紀》:「冬十月丁亥,上親率六軍講武於城南,京邑觀者輿馬,彌漫數十里,諸蕃使咸在焉。天和六年,講武於城南。」「(天和六年)冬十月壬寅,上親率六軍講武於城南。」建德元年講武城南,《周書武帝本紀》:「十一月丙午,上親帥六 軍講武城南。」「建德二年,帝講武於城東。」「建德三年六月,教習戰陳;十一月大閱;同州十二月講武臨皋澤。」宣政元年講武於道會苑,《周書宣帝本紀》:「六月,帝即位,十一月己亥,講武於道會苑,帝親擐甲胄。」

 

~~~ 待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