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談閱兵 ~中
寫在大陸九三閱兵之前~六愚
隋朝~
文帝開皇二年講武後園,《隋書文帝本紀》:「開皇二年十二月辛未,上講武於後園。」煬帝大業五年講武於西平,《隋書煬帝本紀》:「大業五年四月癸亥,出臨津關,渡黃河,至西平,陳兵講武。」
唐朝~~
唐高祖武德元年、五年、八年皆有大小閱兵儀式;其他諸如唐太宗貞觀八年,唐高宗顯慶二年、五年、麟德二年,武太后聖曆二年、唐玄宗開元元年、二年、八年,唐肅宗至德二年、三年、乾元元年,唐代宗寶應元年、大曆九年,唐宣宗大中五年..等,皆有閱兵儀式。
根據《唐書禮樂志》所載,唐代閱兵禮規格與流程,如「仲冬之月,講武于都外,前期十有一日,所司奏請講武,兵部承詔,遂命將帥簡軍士,除地為場,方一千二百步,四出為和門,又為步騎六軍營域。左右廂各為三軍北上,中閒相去三百步,立五表,表閒五十步為二軍進止之節,別墠地于北廂,南向。前三日,尚舍奉御設大次于墠前。一日講武將帥及士卒集于墠所建旗為和門,如方色。都墠之中及四角,皆建五采牙旗,旗鼓甲仗。大將以下,各有統帥。大將被甲乘馬,教習士眾,少者在前,長者在後,其還則反之。長者持弓矢,短者持戈矛,力者持旌,勇者持鉦鼓。刀楯為前行,持槊者次之,弓箭者為後,使。其習見旌旗、金鼓之節,旗臥則跪,旗舉則起。講武之日,未明十刻而嚴,五刻而甲。步軍為直陣以俟,大將立旗鼓之下,六軍各鼓十二、鉦一,大角四。未明七刻,鼓一嚴,侍中奏開宮殿門及城門。五刻再嚴,侍中版奏『請中嚴。』文武官應從者俱先至。文武官皆公服,所司為小駕。二刻三嚴,諸衛各督其隊,與鈒戟以次入陳於殿庭。皇帝乘革輅至墠所。兵部尚書介胄乘馬,奉引入
自北門,至兩步軍之北,南向。黃門侍郎請降輅,乃入大次。兵部尚書停於東廂,西向。領軍減小駕,騎士立 於都墠之西周,侍臣左右立於大次之前,北上。九品以上皆公服,東西在侍臣之外十步所,重行北上。諸州使人及蕃客先集於北門外,東方、南方立於道東,西方、北方立於道西,北上。駕將至,奉禮曰:『可拜。』在位
者皆再拜。皇帝入次,謁者引諸州使人,鴻臚引蕃客, 東方、南方立于大次東北,西方、北方立于西北。觀者立于都墠騎士仗外四周,然後講武。吹大角三通,中軍將各以《鞞令》鼓,二軍俱擊鼓。三鼓,有司偃旗,步士皆跪。諸帥果毅以上各集于其中軍左廂。中軍大將
立于旗鼓之東,西面諸軍將立于其南;右廂中軍大 將立于旗鼓之西,東面;諸軍將立于其南,北面以聽大將誓。左右三軍各長史二人,振鐸分循諸果毅,各以誓詞告其所部。遂擊鼓,有司舉旗,士眾皆起,行及表擊鉦乃止。又擊三鼓,有司偃旗,士眾皆跪。又擊鼓,有司舉旗,士眾皆起,驟及表乃止。東軍一鼓舉青旗
為直陣,西軍亦鼓舉白旗為方陣以應;次西軍鼓舉 赤旗為銳陣,東軍亦鼓舉黑旗為曲陣以應;次東軍鼓舉黃旗為圜陣,西軍亦鼓舉青旗為直陣以應。次西軍鼓舉白旗為方陣,東軍亦鼓舉赤旗為銳陣以應;次東軍鼓舉黑旗為曲陣,西軍亦鼓舉黃旗為圜陣以應。凡陣。先舉者為客,後舉者為主。每變陣,二軍各選刀楯五十人挑戰,第一、第二挑戰迭為勇怯之狀,第三挑戰為敵均之勢,第四、第五挑戰為勝敗之形。每將變陣,先鼓而直陣,然後變從餘陣之法。既已,兩軍俱為直陣,又擊三鼓,有司偃旗,士眾皆跪。又聲鼓舉旗,士眾皆起,騎馳徒步,左右軍俱至中表,相擬
擊而還。每退至一行表,跪起如前,遂復其初。侍中跪奏:『請觀騎軍。』承制曰:『可。』二軍、騎軍皆如步軍之法,每陣各八騎挑戰。五陣畢,大擊鼓而前,盤馬相擬擊而罷,遂振旅。侍中跪奏稱:『侍中臣某言』,禮畢,乃還。」
五代十國時期~~
梁太祖開平元年、四年、乾化元年,唐莊宗天祐十五年,唐明宗天成二年,晉高祖天福二年,晉出帝「開運元年,周世宗顯德元年..等,皆有閱兵大典。
遼代~~
遼太宗天顯元年閱旗鼓,《遼史太宗本紀》:「天顯元年十二月甲辰,閱旗鼓。天顯二年,閱諸軍籍。」「二年春正月己酉,閱北剋兵籍。庚戌,閱南剋兵籍。丁巳,閱皮室、拽刺、墨離三軍。」「天顯四年冬十月甲辰,幸諸營,閱
軍籍。庚戌,以雲中郡縣未平,大閱六軍。」「天顯十二年七月辛亥,詔諸部治兵。」「會同三年五月戊子,閱騎兵於南郊。六月丙申,閱步卒於南郊。」「會同七年,閱兵溫榆河。」「會同九年,閱兵於漁陽西棗林淀。」遼聖宗統和元年閱東京兵馬,《遼史聖宗本紀》:「統和元年冬十月,上將征高麗,親閱東京留守耶律末只所總兵馬。丙午,命宣徽使兼侍中蒲領林牙肯德等將兵東討,賜旗鼓及銀符。」「統和三年,閱東京諸軍兵器。」「統和四年,皇太后親閱輜重兵甲。」「統和十四年,冬十月丙辰,命劉遂教南京神武軍士劍法,賜袍帶錦幣。」遼興宗重熙四年,《遼史興宗本紀》:「重熙四年十二月癸丑,詔諸軍砲
弩弓劍手以時閱習。」「重熙十四年。十二月癸丑。觀漢軍習砲射擊刺。」遼道宗壽隆元年教西北路漢軍,《遼史道宗本紀》:「壽隆元年九月丙辰,詔西京砲人、 弩人,教西北路漢軍。」
北宋~~
宋太祖建隆元年習戰艦於迎鑾,《宋史太祖本紀》:「十一月丁未,命諸軍習戰艦於迎鑾。」「建隆二年春正月壬寅,幸造船務,觀習水戰。」「建隆三年十月。觀習水戰。十一月講武於近郊。」「乾德元年閱騎射又習水戰。」「乾德三年九月己巳,閱諸道兵。」「開寶五年三月壬申幸教船池習戰。」《文獻通考》:「開寶六年。詔以新池為講武池。」《宋史太祖本紀》:「七年五月丙寅,幸講武池,觀習水戰。秋七月壬子,幸講武池,習水戰。八月己丑,幸講武池,賜習水戰軍士錢。」「甲辰,幸講武池,觀習水戰。」「八年夏四月癸丑,幸都亭驛,閱戰船。戊辰,幸講武池,觀習水戰。」「開寶九年,閱習水戰。」「五月庚辰,幸講武池。」《文獻通考》:「開寶九年四月,幸金明池,習水戰。」宋太宗太平興國二年幸講武臺大閱,《宋史.太宗本紀》:「太平興國二年秋九月辛亥,幸講武臺,大閱。」此此閱兵,趙抃為此寫詩云:「吳天霜曉弄寒暉,金鼓喧闐大閱時。帳下萬兵聽號令,軍中諸將肅威儀。采侯命中連三箭,花陣分排卓五旗。愧乏韜鈐當重寄,儒林初是學書詩。」「太平興國四年,征河東,祭蚩尤禡牙。」此為祭拜蚩尤為戰神之文獻記載;《宋史太宗本紀》:「五年三月庚午,幸講武池,觀習樓船。十二月甲戌,大閱,遂宴幄殿。」「太平興國七年冬十月戊辰,幸金明池御龍舟,觀習水戰。」「太平興國八年。三月癸酉。幸金明池。觀習水戰。」「雍熙元年夏,四月,甲午,幸金明池觀習水戰,因幸講武臺觀射,賜武士帛。」《山堂考索》:「太平興國九年。〈即雍熙元年〉上親閱諸軍,參考勞績,升絀之。」淳化五年教閱天武士卒,《文獻通考》:「五年八月,召天武士卒教射於殿庭,弓力有至一石三斗,以引強平射者為上等,艱於引滿者別為一等,其諸淺軟者又為一等,各量其材力而遷隸之。」「至道元年親閱禁兵。」此次有提及閱兵人數「數萬人」,《宋史真宗本紀》:「至道三年二月,即皇帝位。十一月己卯,閱騎射,擢精銳者十人遷職。」宋真宗咸平元年春正月,戊寅閱御龍直。」「咸平二年,始擇地東武村為場,行大閱禮。」此次閱兵人數為二十萬人,《曲洧舊聞》:「咸平二年秋大閱,其日殿前侍衛馬步軍二十萬,是夜三鼓初分出諸門,遲明乃絕。詰旦,上按轡出東華門,從行臣寮並賜戎服。既回,御東華門,閱諸軍還營,奏樂於樓下。」「咸平三年,閱武藝。」「咸平四年八月,幸御龍營,閱武藝。」「咸平六年,閱捧日軍士。」「咸平年,定禡祭之儀。」「大中祥符六年,習江淮水卒,於金明池立為水虎翼軍。」「宋仁宗天聖五年夏四月丙午,閱諸班騎射」「天聖七年冬十月壬寅,閱虎翼武騎卒習戰。」「明道二年擇廂軍材勇者補禁軍。」「景祐二年八月甲戌,幸安肅門砲場閱習戰。」「康定元年閱諸軍習戰。」《宋史仁宗本紀》:「慶曆元年五月癸酉,閱試衛士。」《兵志》:「慶曆元年,徙邊兵不教者於內郡,俟習武技,即遣戍邊。」「慶曆二年,閱蕃將騎射,又試諸軍射,定賞罰。」「慶曆三年三月壬申,閱衛士武技。」「夏四月戊午朔,幸瓊林苑閱騎士。」「慶曆四年,詔以韓琦《習射格》頒諸軍。」「嘉祐二年詔,教閱諸軍。」宋英宗治平元年校閱諸班軍將校武藝擢授有差,《山堂考索》:「治平元年,閱諸班軍將校武藝,擢授有差。」「宋神宗熙寧元年,詔帥臣安撫司部兵,不如令者以聞校閱不能者,罷為廂軍。」「熙寧二年,選置指使巡教諸軍,以陣法授邊將及改
淮南諸軍,額各加『教閱』二字。」「熙寧三年,親閱河東排手。」「熙寧五年四月詔蔡挺先進教閱陣圖。」《宋史神宗本紀》:「熙寧八年八月丁巳,大閱。」「熙寧九年,詔教閱新軍。」「元豐元年,詔教閱峒丁,又御崇政殿閱諸軍及定秋試諸軍賞格。」「元豐二年,遣官閱視京西馬軍,詔置都教頭掌教習,
又定教習日期及馬步射格鬥法。」「元豐四年三月,閱九軍營,陣於城南。」「九月,閱河北保 甲於崇政殿。」《宋史神宗本紀》:「元豐六年正月,御崇政殿閱武士。」「元豐七年,御崇政殿大閱,又詔開封府界、京東西路
專選監司提舉教閱。」元祐五年,大閱禁軍,《宋史哲宗本紀》:「元祐五年十二月丙辰,禁軍大閱,賜以銀楪匹帛。」「宋欽宗靖康元年,詔三衙與諸將專教習,不得拘占,又置教場春秋大閱。」「四月,詔復置教場,春秋大閱及《復內教法》,以激賞之。」
南宋~~
「宋高宗建炎元年始頒樞密院教閱法,又令河淮海江帥習水師。」建炎二年,閱江、淮州郡水軍,《宋史高宗本紀》:「建炎二年冬,十月甲寅,命揚州濬
隍修城,閱江淮州郡水軍。」「建炎三年,詔閱槍杖手,親閱水軍于登雲門。」「紹興三年,詔諸路帥司措置教閱。」「紹興四年,詔團教弓手、土兵,又閱神武中軍。」「紹興五年,詔諸州選習弓弩,始御射殿閱武。」「紹興八年春,正月丁未,大閱張俊軍。」「紹興十四年,閱試三衙將士立冬教法。」「紹興二十四年,申嚴舊制,教閱州郡禁卒。」「紹興三十年七月,詔閱禁兵。」「紹興三十一年,按閱禁軍、土軍弓弩,及詔諸路帥府
訓練。」「紹興三十二年,御射殿閱射。」宋孝宗乾道二年幸白石教場大閱,《宋史.孝宗本紀》:「乾道二年十一月甲子,大閱。」「乾道四年,大閱於東茅灘教場。」「乾道六年,大閱。」乾道七年,詔習水軍,又點閱荊、襄軍馬。《宋史.孝宗本紀》:「七年三月乙亥,詔訓習水軍。五月,遣知閤門事王樸點閱荊襄軍馬。」「淳熙元年夏,四月乙亥,詔四川宣撫司教閱諸州將兵。」「淳熙四年十二月,大閱。」淳熙十年,幸龍山,大閱。《宋史.孝宗本紀》:「淳熙十年十一月甲戌,幸龍山,大
閱。」此次受校軍士人數一萬一千四百人,分為二百四十八小隊。淳熙十六年,光宗即位,大閱於城南大教場。《宋史.光宗本紀》:「十月甲寅,大閱」光宗紹熙元年詔習水軍及諸路禁軍,《兵志》:「紹熙元年,詔殿司,許浦水軍并江上水軍,歲春秋兩教外,每月輪閱習。」宋寧宗慶元元年大閱,《宋史.寧宗本紀》:「冬十月己卯,詔三省樞密院,條上合教諸軍例。十一月丁未,命宰執大閱。」嘉泰二年大閱,《宋史.寧宗本紀》:「嘉泰二年十二月庚寅,大閱。」嘉泰三年,命以仲冬教閱萬弩手,《宋史.寧宗本紀》:「嘉泰三年冬十月丙子,命兩淮諸州以仲冬教閱民兵萬弩手。」「開禧二年六月戊戌,命諸路安撫司教閱禁軍。」宋理宗端平二年夏四月戊子大閱,《禮志》:「端平二年四月,大閱。」嘉熙四年,閱軍頭司武伎,《續文獻通考》:「嘉熙四年閏十二月,閱軍頭司武伎。」
金朝~~
金太宗天會三年,詔揀閱善射勇健之士,以備宋;又遣官閱諸路丁壯赴軍。」金章宗明昌六年,詔諸路農隙講武,《金史.章宗本紀》:「明昌六年五月乙巳,詔諸路猛安謀克,農隙講武,本路提刑司察其惰者罰之。」「泰和八年十一月,御臨武殿試護衛。」金宣宗興定二年令河東各路訓練軍士,《金史.宣宗本紀》:「興定二年六月甲辰,樞密院言,諸道表稱,大元集兵應州、飛狐,將分道南下。觀其意不在河北,而在陝西、河東,各路義士、土兵、蕃漢弓箭手,
宜於農隙教閱,以備緩急。」「(金)哀宗天興二年八月丁丑,上閱兵於見山亭。」
元朝~~
元世祖中統二年教習武衛軍,《元史.世祖本紀》:「中統二年八月,以宋降將王青為總管,教武衛軍習射。」「至元七年秋,七月,乙丑,閱實諸路砲手。」至元二十五年,閱習水戰,《元史世祖本紀》:「至元二十五年六月乙丑,詔蒙古人總漢軍,閱習水戰。」元仁宗延祐七年,閱實行省戍兵,《金史英宗本紀》:「延祐七年三月,帝即位。十一月,遣使閱實各行省戍兵。」元泰定帝泰定三年簡閱邊兵,《元史.泰定帝本紀》:「泰定三年八月乙亥,遣乃馬台簡閱邊兵。」泰定四年,詔教閱諸衛軍,《元史泰定帝本紀》:「泰定四年二月,詔同僉樞密院
事燕帖木兒教閱諸衛軍。」
明朝~~
「明太祖吳元年,將討張士誠大閱將士。」「洪武十八年十月,命蜀王閱武於中都。」明成祖永樂年撥近京衛所官軍上操立三大營,《明會典》:「永樂閒遷都,又於中都、大寧、山東、河南附近衛所,摘撥官軍,輪班上操,以內衛京師,
外備征伐,名曰三大營。」「永樂八年,大閱於《行在》。」「永樂十二年,定《行軍號令》,大閱軍士於行在。」《大政紀》:「永樂十二年三月庚寅,車駕發北京。四月甲辰朔,駐蹕興和。己酉,大閱軍士於沙城。五月癸酉朔,駐蹕楊林戍,大閱武。」「永樂十三年,敕各省武臣、選兵赴京閱視。」《大政紀》:「永樂十三年十一月,敕諭甘肅、寧夏、大同、遼東諸守將,及河南、山東、山西、陝西各都司,中都留守司,徐、宿、淮、邳、淮安、揚州、武平、歸德、雎陽、潼關諸衛,選所屬步騎兵,遣能幹指揮、千戶、百戶統領操練,俟
赴北京閱視。」永樂二十年,大閱兵將於雲州,《大政紀》:「永樂二十年三月戊寅,車駕發北京。四月乙卯,駐蹕雲州閱兵。」《明史.成祖本紀》:「丁卯,大閱。」明宣宗宣德元年定春秋輪操官軍員名,《明會典》:「凡輪操,宣德元年,調河南、山東大寧都司、中都留守司、直隸淮揚等衛及宣府軍士至京操備,令每歲輪班往來。原額春秋兩班官軍,一十六萬員名,中都四萬一千九百六十員名。河南一萬四千六
百四十九員名。山東三萬二千六百一員名,大寧七萬七百九十員名。」宣德三年,巡邊閱武,《明通紀》:「宣德三年八月,車駕巡邊閱武。」宣德四年,巡邊閱武,《明通紀》:「宣德四年七月,上巡邊校獵閱武,尋還京。宣德十年,令太監王振閱武於京營,又遣羅亨信練兵莊浪。」明英宗正統元年閱武於將臺,《大政紀》:「正統元年十月望,車駕閱武於將臺,上命諸將騎射,以三矢為率,受命者萬餘。」正統十一年閱武,《大政紀》:「正統十一年十月,閱武近郊。」明英宗天順四年御西苑閱將臣騎射,《明通紀》:「天順四年十月,上御西苑,閱將臣騎射。」明憲宗成化九年,大閱內苑,《明通紀》:「成化九年十月,上閱武於內苑,公侯而下皆騎射。」明世宗嘉靖元年考驗團營官軍,《明會典》「凡考閱,靖元年奏准,三年一次,會官考驗團營官軍弓馬武藝,察其平昔賢否,分別等第。」明穆宗隆慶三年,大閱於京營官軍,賞罰有差,并定每年冬季農隙親臨閱視,及准隨營敘遷軍伴名數諸例。《明會典》:「古者大閱以講武事,蓋安不忘危之意。」《大政紀》:「隆慶三年八月,大閱將士於京營教場,從大學士張居正之奏請也。」「隆慶五年、以官舍餘丁收補操軍。清查犒賞銀米。以歲終閱視京營將士。」「明神宗萬曆九年親臨大閱。」
清朝~~
清代閱兵有簡閱和大閱之分。
簡閱又稱校閱,乃八旗、綠營由王公大臣或督撫定期檢閱部隊之制。
大閱是皇帝檢閱部隊訓練成果與考察部隊戰斗力之閱兵儀式。皇太極曾於天聰七年於盛京北郊舉行過大閱;《清史稿.軍禮志》:「天聰七年,太宗率貝勒等督厲眾軍,練習行陣,是為大閱之始。」
此后,康熙、乾隆、嘉慶等皇帝閱兵的記載不斷出現在各類文獻中。《清史稿.太宗本紀》:「(天命七年)冬十月壬戌,遣使外藩蒙古各部,宣布法令。丙寅,大閱。」「(天命八年)三月丁亥朔,日有食之,綠虹見。辛卯,命譚泰、圖爾格略錦州。壬辰,副將尚可喜率三島官民降,駐海州。己亥,大閱。」《清史稿.聖祖本紀》:「康熙十二年癸丑春正月庚寅,上幸南苑,大閱。」「二月己未,上幸南苑行圍。甲子,大閱於南苑。」「康熙十九年,丙子,大閱。」「康熙二十四年十一月丁巳朔,日有食之。..甲戌,上大閱於盧溝橋。」「康熙二十六年二月癸丑,上大閱於盧溝橋。」「康熙三十年五月丙戌,..次大閱滿洲兵、漢軍兵、古北口兵,列陣鳴角,鳥槍齊發,聲動山谷。」「康熙三十一年九月戊申,..壬申,上大閱於玉泉山。」「康熙三十二年冬十月壬申,..壬辰,上大閱於玉泉山。」「康熙三十四年十一月己未,日有食之。..庚辰,上大閱於南苑。」「康熙三十六年十二月,上大閱玉泉山,達什巴圖爾等扈駕往觀,戰慄失色。」「康熙四十二年十一月,..己未,上大閱於西安,賜將軍博濟御用弓矢。」「乾隆二年,大閱,幸南苑,御帳殿。」「乾隆四年十一月丙午,上行大閱禮。」「乾隆八年九月,乙巳,上詣文廟釋奠。幸講武臺大閱。」「乾隆二十三年戊子,上大閱。」「乾隆二十八年正月丁卯,上大閱申昜春園之西廠,命各部使人從觀。」「嘉慶十七年壬申..壬辰,上御晾鷹臺,大閱八旗官兵。」「同治十七年,海軍大閱禮成,晉頭品秩。」
康熙年間,閱兵地點不固定;乾隆時期,閱兵地點在南苑、香山、西苑居多;盧溝橋、玉泉山、東安門外和德勝門外也舉辦過,其規模則為較小。
雍正以后,大閱制度皆按照順治十六年定例,每三年一次,《清史稿.世祖本紀》:「辛丑,命三年大閱,著為令。」
清朝大閱之檢閱人數,少則四五千人,多則兩萬人以上。
民國時期~~
1912年10月10日在北京新華門前舉行,大閱官為時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袁世凱。
1916年10月10日,時任中華民國大總統黎元洪在南苑舉行大規模閱兵儀式。
1918年11月28日,北洋政府為紀念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戰勝同盟國集團,在故宮太和殿舉行中外軍隊閱兵式,並鳴禮炮108響,當時任大總統徐世昌檢閱部隊。
1921年10月10日,中華民國軍政府慶祝辛亥革命十周年,在北較場舉行盛大的閱兵式,中華民國非常大總統孫中山出席檢閱。
1931年1月,國民政府在首都南京舉行元旦閱兵典禮。
1933年12月下旬,國民政府主席蔣中正抽調嫡系部隊十餘萬人討伐福州,出征前校閱了部隊。
1934年6月16日,中央陸軍軍官學校建校10周年紀念,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中正檢閱學生軍,陪同檢閱的還有時任行政院院長汪精衛、立法院院長孫科、國立中央大學校長羅家倫、中央陸軍軍官學校教育長張治中。
1936年10月10日,國民政府在南京舉行雙十國慶25周年閱兵典禮,蔣中正檢閱軍隊。
1945年10月10日,是抗戰勝利後的第一個國慶,國民政府在首都南京舉行大閱兵。
(註:不計台灣中華國民政府與大陸中華人民共和國歷來所舉辦的閱兵典禮。)
~~~ 待續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