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談閱兵 ~上
寫在大陸九三閱兵之前~六愚
一、何謂閱兵?其作用為何?
這一陣子以來,中國大陸所發出,即將舉辦的紀念抗戰勝利暨世界反法西斯80周年的九三閱兵大典訊息,立即成為全世界新聞話題之大熱點。
首先,何謂閱兵?
閱兵,乃指國家、地區、部隊、勢力、單位等,對於其軍事武裝進行檢閱,以達到宣揚軍威之儀式。《公羊傳》:「大閱者何?簡(註:檢閱)車徒也。」
然而,對於厚實的中華文化而言,此等說法卻顯得過於單純。如《穀梁傳》:「大閱者何?閱兵車也。修教明諭,國道也。平而修戎事,非正也。其日以為崇武,故謹而日之,蓋以觀婦人也。」《左傳》:「治兵於廟,禮也。」《月令》:「季秋之月,天子乃教於田獵,以習五戎。」鄭元曰:「教於田獵,因田獵之禮教民以戰法也。五戎,謂五兵:弓、矢、殳、矛、戈、戟也。」便知除上述外,我國閱兵儀式尚有諸如禮制、宣導、教化、知武事、講校,甚至可謂是傳統文化與列祖列宗的精神內核等意涵。
閱兵儀式自古即有,中國、古埃及、波斯、羅馬等皆有之;惟除中國外,其他古代王朝皆未有具體證據,亦未有任何文字記載;即便是有文字,應或為後人之偽造(註:十八世紀法國思想家伏爾泰之《風俗論》考據,提及歐洲於五百年前無有一人識字)故可謂閱兵儀式之肇始者,應屬中國最遠古、內涵最深,也是最具代表性。
我國「閱兵」之傳統,依其規模、目的、季節、作用、性質..等,另有觀兵、禡祭、振旅、茇舍、治兵、大閱、蒐、大蒐、簡閱等相關之名詞。《穀梁傳》:「出曰治兵,習戰也。入曰振旅,習戰也。治兵而陳蔡不至矣。兵事以嚴終,故曰善陳者不戰,此之謂也。善為國者不師,善師者不陳,善陳者不戰,善戰者
不死,善死者不亡。」《周傳》:「中冬大閱,教眾庶,修戰法。」
二、我國閱兵源由、發展與古文獻所載之大型閱兵儀式:
閱兵儀式可謂軍隊之文化傳承;自古以來,我國大大小小之閱兵典禮,已然不知其數。
六愚且依文獻所載之大規模與重要性閱兵典禮摘錄於下。(註:匆匆執筆,資料未必齊全)
我國新石器時代末期便有閱兵儀式;傳說黃帝與蚩尤便是閱兵儀式之創始者;且與祭祀儀式息息相關,其中尤以蚩尤被後人祭祀為戰神;軍隊出征前祭悼戰神之「禡祭」儀式,即可為證;《宋史.太宗本紀》:「太平興國四年,征河東,祭蚩尤禡牙。」《左傳.成公十三年》:「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祀有執膰,戎有受脤。」傳統思維中,當局者若有怠忽祀與戎儀式者,或恐民心不穩;同書:「今成子惰棄其命矣。其不反乎。」
新石器時代氏族部落時期~~
新石器時代氏族部落時期之各部落間相互征伐或狩獵前,皆有檢閱部隊儀式;傳說大禹曾經召集各部落於塗(嵞)山舉行盛大的軍事祭祀儀式。
惟真正出現與閱兵相關的文字記載,則大量出現於商代的甲骨文中;如甲骨文《編號10198》:「戊午卜,貞:我
(狩)
,
(擒)?之日
(狩),允
(擒)。隻(獲)虎一、鹿
(四十)、
百六十四、麇百五十九、
赤㞢友二,赤
小
四
。」
商末~~
商末,周武王為推翻紂王,曾在孟津(今河南孟津)舉行歷史有名之大規模閱兵儀式,史稱「孟津觀兵」;此次之閱兵儀式,周武王號召八百諸侯。
自此以後,閱兵儀式便形成一種周朝禮制;所謂「教閱之法備於《周禮》,在春夏有振旅、茇舍之制,在秋冬有治兵、大閱之制。」《大學衍義補.簡閱之教》:「坐作、進退不講則不知,刺伐擒縱不習則不能,春以教振旅、夏以教茇舍、秋以教治兵、冬以教大閱,此所以簡其能也。大司馬,中春教振旅,司馬以旗致民,平列陳,如戰之陳,辨鼓、鐸、鐲、鐃之用,以教坐作、進退、疾徐、疏數之節,遂以蒐田。」例如,《詩說車攻》:「(周)宣王大閱于東都,諸侯畢會,史籀美之。」
周朝~~
《史記.周本紀》:「九年,武王上祭于畢。東觀兵,至于盟津。」《史記.楚世家》:「(周穆王)八年,伐陸渾戎,遂至洛,觀兵於周郊。」周宣王八年講武于東都,《詩經》:「我車既攻,我馬既同。四牡龐龐,駕言徂東。」田車既好,四牡孔阜。東有《甫草》,駕言行狩。《詩說車攻》:「宣王大閱于東都,諸侯畢會,史籀美之,賦也。」《通鑑前編》:「宣王八年,巡狩東都,朝會諸侯,因以畋獵講武。」「周桓王十二年,魯桓公狩于郎。」《春秋》:「(魯)桓公六年秋八月壬午,大閱。」「莊王十一年,魯莊公師次于郎治兵。」《越王句踐世家》:「及苗裔句踐,苦身焦思,終滅彊吳,北觀兵中國,以尊周室,號稱霸王。」
春秋戰國時期~~
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相互爭罰頻繁,故多有閱兵儀式;桓公六年大閱,《春秋左傳.桓公》:「秋,大閱,簡車馬也。」鄭鍔曰:「《春秋》凡書大蒐、大事、大閱,皆謂事之尢大也。」周僖王元年,齊桓公作內政寄軍令春以
振旅秋以獮治兵。」「襄王十九年秋,楚使子文治兵于睽。」「冬,晉蒐于被廬。」《春秋左傳,僖公二十七年》:「楚子將圍宋,使子文治 兵于睽。」「景王二十一年,鄭子產簡兵大蒐。」「敬王二十四年魯定公大蒐于比蒲,《春秋》:「定公十有四年:「秋,大蒐于比蒲。」
至於《左傳.隱公五年》:「故春蒐,夏苗,秋獮,冬狩,皆於農隙以講事也,三年而治兵,入而振旅,歸而飲至,以數軍實昭文章,..」《史記》:「天下既平,天子大凱,春蒐秋狝,諸侯春振旅,秋治兵,所以不忘戰也」中之「蒐」字,即為狩獵與閱兵活動;其方式先集合軍隊以方陣排列,指揮官於陣前殺一猛獸,再檢閱部隊;此風自周以來,漸漸形成定期技能與裝備之檢閱;每年之閱兵稱之為「蒐」,每三年之檢閱為「大閱」,每五年則稱之「大蒐」。《春秋》:「定公十四年秋,大蒐于比蒲。」
秦代~~
秦代似乎未見有文字記載閱兵儀式,惟從出土的兵馬俑布陣中,應可發現其端倪。
漢代~~
漢代閱兵則有諸如漢文帝十四年親自勞軍,《漢書.文帝本紀》:「十四年冬,..上親勞軍,勒兵,申教令,賜吏卒。」漢武帝太初二年,《漢書.武帝本紀》:「太初二年三月,行幸河東,祠后土,令天下大酺五日。膢五日,祠門戶,比臘。」《漢儀注》:「立秋之日,斬牲于郊東門外,以薦陵廟,武官肆兵習戰陣之儀。」後漢靈帝五年「乃詔進大發四方兵,講武於平樂觀。下起大壇,上建十二重五采華蓋,高十丈。壇東北為小壇,復建九重華蓋,高九丈,列步兵騎士數萬人,結營為陳。天子親出臨軍,駐大華蓋下,進駐小華蓋下。禮畢,帝躬擐甲介馬,稱「無上將軍」,行陳三匝而還。」...等。
順便一提,「閱兵」一詞,亦首見於漢代;《晉書.卷二十一》:「古四時講武,皆於農隙。漢西京承秦制,三時不講,惟十月都講。今金革未偃,士眾素習,可無四時講武。但以立秋擇吉日大朝車騎,號曰閱兵,上合禮名,下承漢制。奏可。是冬,閱兵,魏王親執金鼓以令進退。延康元年,魏文帝為魏王。是年六月立秋,閱兵於東郊,公卿相儀,王禦華蓋,親令金鼓之節。魏明帝太和元年十月,又閱兵。」
漢末三國~~
《三國演義第五回》之十八路諸侯(註:事實上是十三路)會盟討董卓之舉,即有閱兵大典。《魏志.武帝本紀》:「建安十四年春,三月,軍至譙,作輕舟治水軍。」「建安二十一年冬,閱兵,魏王曹操親執金鼓,以令進退。」「延康元年六月,魏文帝為魏王閱兵于東郊。」蜀漢後主建興十年諸葛亮教兵講武,《三國蜀志》:「後主建興十年,亮休士勸農于黃沙,作流馬木牛畢,教兵講武。」魏文帝黃初六年幸廣陵觀兵,《三國魏志.文帝本紀》:「黃初六年十月,行幸廣陵故城,臨江觀兵。是歲大寒,水道冰,舟不得入,乃引還。」「明帝太和元年冬,十月丙寅,治兵於東郊。」
晉朝~~
晉武帝於泰始年、咸寧年、太康年、咸和年間,陸續有七次閱兵大典;如《冊府元龜》:「泰始元年十一月,丁酉,臨宣武觀,大閱諸軍,甲辰,乃罷。」「泰始十年,臨宣武觀大閱。」《晉書.武帝本紀》:「咸寧元年十一月癸亥,大閱於宣武觀,至於己巳。」太康四年十二月庚午,大閱於宣武觀。《晉書.武帝本紀》:「太康四年十二月庚午,大閱於宣武觀。」太康六年大閱于宣武觀,《晉書.武帝本紀》,「太康六年十二月甲申,大閱於宣武觀,旬日而罷。」元帝太興四年詔左右衛諸營教習,《禮志》:「元帝太興四年。詔左右衛及諸營教習依大習儀,作鴈羽仗。」晉成帝咸和元年大閱于南郊,《晉書.成帝本紀》:「咸和元年十一月壬子,大閱於南郊。」
魏晉南北朝~~
南朝~宋文帝相當注重閱兵典禮;《宋書.文帝本紀》:「(元嘉二十五年)春二月庚寅,詔曰:安不忘虞,經世之所同;治兵教戰,有國之恆典。故服訓明恥,然後少長知禁。頃戎政雖修,而號令未審,今宣武場始成,便可剋日大習眾軍。當因校獵,肄武講事。閏月己酉,大蒐於宣武場。三月庚辰,車駕校獵。」宋孝武帝年間,孝建二年「九月丁亥,車駕於軍武場閱武。」《宋書.孝武帝本紀》:「大明五年二月癸巳,車駕閱武。」「大明七年,大閱水軍。」
南齊~則有武帝永明二年講武玄武湖。
陳朝~後主至德四年,《陳書後主本紀》:「(四年)秋九月甲午,輿駕幸玄武湖,肆艫艦閱武,宴群臣賦詩。」
北朝~諸如北魏昭成帝建國五年,《魏書昭成帝本紀》:「(建國五年」秋七月七日,諸部畢集,設壇埒,講武馳射,因以為常。」道武帝登國六年秋講武於牛川、登國十年,治兵河南,皇始元年治兵東郊,《魏書道武帝本紀》:「皇始元年八月庚寅,治兵於東郊。」天興二年,《魏書道武帝本紀》:「秋七月辛酉,大閱於鹿苑,饗賜各有差。」「(天興五年」六月,治兵於東郊,部分眾軍。」明元帝永興二年,《魏書明元帝本紀》:「秋七月丁巳,立馬射
臺於陂西,仍講武教戰。」「永興三年,大閱。」「永興四年,大閱。」「永興五年春,大閱。」太武帝始光元年,《魏書太武帝本紀》:「始光元年九月,大簡輿徒,治兵於東郊。」「始光二年,治兵西郊。」「始光四年,治兵西討。」魏太武帝「神麚二年四月治兵於南郊」「神麚三年,治兵西討。」延和元年大閱南郊,《魏書太武帝本紀》:「夏五月,大簡輿徒於南郊,將討馮文通。」「太延元年五月丁丑治兵於西郊。」「太平真君四年六月癸巳大閱於西郊。「太平真君九年,治兵。」「十一年八月癸未,治兵於西郊。」《魏書文成帝本紀》:「(興安二年」九月壬子,閱武於南郊。」和平三年制陳法因大儺遂耀兵示武,《魏書文成帝本紀》:「三年冬十有二月乙卯,制戰陳之法十有餘條,因大儺耀兵,有飛龍騰蛇魚麗之變,以示威武。」孝文帝延興四年大閱,《魏書孝文帝本紀》:「八月戊申,大閱於北郊。」「延興五年,大閱。」太和五年二月講武於唐水,三月講武於雲水,九月閱武於南郊;宣武帝景明三年閱武於鄴南《魏書宣武帝本紀》:「九月丁巳,車駕行幸鄴,戊寅,閱武於鄴南。」文帝大統五年冬大閱於華陰,《周書太祖本紀》:「大統三年,進太祖柱國大將軍。五年冬,大閱於華陰。」「大統九年,大閱於櫟陽。」「大統十年冬,大閱於白水。」「大統十一年,大閱於白水。」
北齊~《隋書.禮儀志》:「後齊常以季秋皇帝講武於都外,有司先萊野為場,為二軍進止之節。又別墠于北場,輿駕停觀,遂命將簡士教眾,為戰陳之法。凡為陳,少者在前,長者在後,其還則長者在前,少者在後。長者持弓矢,短者持旌旗,勇者持鉦鼓,刀楯為前行,戰士次之,槊者次之,弓箭為後行。將帥先教士目,使習見旌
旗指麾之蹤,發起之意,旗臥則跪教士耳;使習金鼓動止之節,聲鼓則進,鳴金則止,教士心;使知刑罰之苦,賞賜之利,教士手,使習持五兵之便,戰鬥之備教士足,使習跪及行列嶮泥之塗。前五日,皆請兵嚴于場所,依方色建旗為和門。都墠之中及四角,皆建五采牙旗,應講武者各集於其軍。戒鼓一通,軍士皆嚴備;二通,將士貫甲;三通,步軍各為直陳以相俟。大將各處軍中,立旗鼓下有司陳《小駕鹵簿》,皇帝武弁乘革輅,大司馬介胄乘,奉引入行殿,百司陪列。位定,二軍迭為客主,先舉為客,後舉為主,從五行相勝法為陳以應之。」
北周~《隋書.禮儀志》:「後周仲春教振旅,大司馬建大麾於萊田之所。鄉稍之官,以旂物鼓鐸鉦鐃,各帥其人而致,誅其後至者。建麾於後表之中,以集眾庶。質明偃麾,誅其不及者。乃陳徒騎如戰之陣。大司馬北面誓,軍中皆聽鼓角,以為進止之節。田之日,於所萊之
,建旗為和門,諸將帥徒騎序入其門,有司居門以平其人。既入而分其地。險野則徒前而騎後,易野則 騎前而徒後。既陣,皆坐,乃設驅逆騎。有司表貉於陣前,以太牢祭黃帝軒轅氏。於狩地為墠,建二旗,列五兵於坐側,行三獻禮。遂蒐田致禽以祭社。仲夏教茇舍,如振旅之陣,遂以苗田,如蒐法致禽以享礿。仲秋教練兵,如振旅之陳,遂以獮田,如蒐法,致禽以祀方。仲冬教大閱,如振旅之陳。遂以狩田,如蒐法,致禽以
享烝。孟秋,迎太白,候太白夕見於西方。先見三日,大司馬戒期,遂建旗於陽武門外。司空除壇兆,有司薦毛血,登歌奏《昭夏》,在位者拜事畢出。其日中後十刻,六軍士馬俱介胄集旗下,左右武伯督十二帥嚴街,侍臣文武俱介胄奉迎。樂師撞黃鐘,右五鐘皆應。皇帝介胄警蹕以出,如常儀,而無鼓角。出國門而軷祭,至則舍於次,太白未見五刻,中外皆嚴。皇帝就位,六軍鼓譟,行三獻之禮。每獻鼓譟如初。獻事訖,燔燎,賜胙,畢,鼓譟而還。」明帝武成元年大陳六軍,《周書明帝本紀》:「武成元年三月癸巳,陳六軍,帝親
擐甲胄,迎太白於東方。」武帝保定二年講武少陵原,《周書武帝本紀》:「十月辛亥,帝御大武殿,大射,公卿 列將皆會。戊午,講武於少陵原。」天和三年、六年講武於城南,《周書武帝本紀》:「冬十月丁亥,上親率六軍講武於城南,京邑觀者輿馬,彌漫數十里,諸蕃使咸在焉。天和六年,講武於城南。」「(天和六年)冬十月壬寅,上親率六軍講武於城南。」建德元年講武城南,《周書武帝本紀》:「十一月丙午,上親帥六
軍講武城南。」「建德二年,帝講武於城東。」「建德三年六月,教習戰陳;十一月大閱;同州十二月講武臨皋澤。」宣政元年講武於道會苑,《周書宣帝本紀》:「六月,帝即位,十一月己亥,講武於道會苑,帝親擐甲胄。」
~~~ 待續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