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曹操高陵薄葬觀念對於後世的影響
不可否認地,魏晉南北朝以後,薄葬風氣也成為當時喪葬文化的主流思想;其原因當然包括戰亂下的經濟凋敝、塞外民族簡單的喪葬文化、玄學與釋道兩教的思想等時代因素的影響;然而,身為統治者的宣導,以及以身作則的薄葬作為,卻是扮演著最為重要的角色;而曹操確實是做到身體力行,《終令》特別交代身後之事說:「古之葬者必居瘠薄之地,其規西門豹祠西原上為壽陵。」《魏書.武帝紀》也有:「其規西門豹澗西原上為壽陵,因高為基,不封不樹。」「死後,如有不諱,隨時以殮,殮後即葬;葬畢,皆除服。其將兵屯戌者,皆不得離屯部;有司各率乃職;殮以時服,無藏金玉珍寶。」等。因此,曹操高陵也是依照古三王時期的「不樹不封」,也沒有留下可以為記的墓碑或是標誌;此種作為在圖讖迷信充斥,以及社會結構兩極化的漢代社會中,確實屬於異數。
更難能可貴的是在曹植《誄文》中的描述:「既以約終,令節不衰,既即梓宮,躬禦綴衣,璽不存身,唯紼是荷,明器無飾,陶素是嘉,既次西陵,幽閨啟路,群臣奉迎,我王安厝,窈窈玄宇,三光不入,潛闥一扃,尊靈永蟄,聖上臨穴,哀號靡及,群臣陪臨,佇立以泣,去此昭昭,於彼冥冥,永棄兆民,下君百靈,千代萬葉,曷時復形。」也就是說當曹操埋葬時,其壽衣依然是穿著平常補丁的衣服,玉璽也沒有隨葬,僅是象徵性地將平時綑綁印璽的絲帶放進去而以;當然,除了一些陶器外,也沒有任何金銀珠寶陪葬。同時,曹丕也有提到:「先帝躬履節約,遺詔省約;子以述父為孝,臣以繫事為忠。古不墓祭,皆設於廟;高陵上殿皆毀壞,車馬還廄,衣服藏府,以從先帝儉徳之志。」事實上,從當今高陵的出土後,可以發覺曹丕的說法,以及曹植《誄文》的描述,一點都不誇張。
而曹丕死後,也是遵照曹操的喪葬方式,不樹不封,儉約薄葬。更而特別以重話交代臣民不可違詔;《魏書.文帝紀》:「若違今詔,妄有所變改造施,吾為戮屍地下,戮而重戮,死而重死。臣子為蔑死君父,不忠不孝,使死者有知,將不福汝。其以此詔藏之宗廟,副在尚書、秘書、三府。」曹植為其兄所寫的《誄文》中亦有描述:「基於首陽,擬跡穀林,追堯纂唐,合山同阪,不樹不疆,塗車萏靈,珠玉靡藏,百神警侍,賓於幽堂,於是侯大隧之致功,陳元辰之叔禎,潛華體於梓宮,憑正殿以居靈,悼晏駕之既俟,感容車之速征,浮飛魂於輕霄,就黃墟以藏形,背三光之昭晢,歸窀穸之冥冥,嗟一往之不返,痛閟闥之長扃。」由此可見,曹丕的葬禮依然是遵照曹操的遺言。從另外角度觀察時,卻是凸顯出曹氏父子試圖改變東漢以來流傳在朝野之間的奢華風氣,以及提倡以薄葬替代秦漢以來厚葬的決心。
事實上,曹氏父子力行薄葬的行為,確實影響了魏晉南北朝幾百年間的喪葬風氣;其中當然也包括結束三國紛亂的西晉,以及北朝五胡十六國、南朝的東晉、宋、齊、梁、陳等朝代。
遺憾地是,在我國風水發展的過程上,魏晉南北朝這段期間的神鬼思維,已經與秦漢時代以前的觀念大為不同;而佛教「六道輪迴」的說法;以及道教長生不老的神仙術等思想,已經在民間廣為流傳。
因此,也造成在喪葬文化思想裡,除了禮制、風俗的思維之外,也多了宗教法術與六壬術的擇日下葬的趨吉避凶喪葬觀念。
五、後記
兩宋以後,曹操在後人的評價兩極化;然而,在仔細的觀察後,可以發覺歷史學家與民間社會的觀點迥然不同。
歷代歷史學家對於曹操的正面評價相當高,唐太宗將曹操比作殷商的伊尹及西漢的霍光;《三國志》更是以「非常之人,超世之傑」稱頌之;連毛澤東也公開讚揚曹操的歷史地位。
曹操的負面評價,應該是自東晉《世說新語》的假譎篇與忿狷篇開始;一直到元末羅貫中所著《三國演義》一書中之影響下,「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的評語深入民心,也令曹操被後代民間社會罵得狗血淋頭;尤其是子虛烏有的「寧教我負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負我」一句話更是「千古名言」,因而也令曹操臭名滿天下。
不可否認地,魏晉南北朝以後,薄葬風氣也成為當時喪葬文化的主流思想;其原因當然包括戰亂下的經濟凋敝、塞外民族簡單的喪葬文化、玄學與釋道兩教的思想等時代因素的影響;然而,身為統治者的宣導,以及以身作則的薄葬作為,卻是扮演著最為重要的角色;而曹操確實是做到身體力行,《終令》特別交代身後之事說:「古之葬者必居瘠薄之地,其規西門豹祠西原上為壽陵。」《魏書.武帝紀》也有:「其規西門豹澗西原上為壽陵,因高為基,不封不樹。」「死後,如有不諱,隨時以殮,殮後即葬;葬畢,皆除服。其將兵屯戌者,皆不得離屯部;有司各率乃職;殮以時服,無藏金玉珍寶。」等。因此,曹操高陵也是依照古三王時期的「不樹不封」,也沒有留下可以為記的墓碑或是標誌;此種作為在圖讖迷信充斥,以及社會結構兩極化的漢代社會中,確實屬於異數。
更難能可貴的是在曹植《誄文》中的描述:「既以約終,令節不衰,既即梓宮,躬禦綴衣,璽不存身,唯紼是荷,明器無飾,陶素是嘉,既次西陵,幽閨啟路,群臣奉迎,我王安厝,窈窈玄宇,三光不入,潛闥一扃,尊靈永蟄,聖上臨穴,哀號靡及,群臣陪臨,佇立以泣,去此昭昭,於彼冥冥,永棄兆民,下君百靈,千代萬葉,曷時復形。」也就是說當曹操埋葬時,其壽衣依然是穿著平常補丁的衣服,玉璽也沒有隨葬,僅是象徵性地將平時綑綁印璽的絲帶放進去而以;當然,除了一些陶器外,也沒有任何金銀珠寶陪葬。同時,曹丕也有提到:「先帝躬履節約,遺詔省約;子以述父為孝,臣以繫事為忠。古不墓祭,皆設於廟;高陵上殿皆毀壞,車馬還廄,衣服藏府,以從先帝儉徳之志。」事實上,從當今高陵的出土後,可以發覺曹丕的說法,以及曹植《誄文》的描述,一點都不誇張。
而曹丕死後,也是遵照曹操的喪葬方式,不樹不封,儉約薄葬。更而特別以重話交代臣民不可違詔;《魏書.文帝紀》:「若違今詔,妄有所變改造施,吾為戮屍地下,戮而重戮,死而重死。臣子為蔑死君父,不忠不孝,使死者有知,將不福汝。其以此詔藏之宗廟,副在尚書、秘書、三府。」曹植為其兄所寫的《誄文》中亦有描述:「基於首陽,擬跡穀林,追堯纂唐,合山同阪,不樹不疆,塗車萏靈,珠玉靡藏,百神警侍,賓於幽堂,於是侯大隧之致功,陳元辰之叔禎,潛華體於梓宮,憑正殿以居靈,悼晏駕之既俟,感容車之速征,浮飛魂於輕霄,就黃墟以藏形,背三光之昭晢,歸窀穸之冥冥,嗟一往之不返,痛閟闥之長扃。」由此可見,曹丕的葬禮依然是遵照曹操的遺言。從另外角度觀察時,卻是凸顯出曹氏父子試圖改變東漢以來流傳在朝野之間的奢華風氣,以及提倡以薄葬替代秦漢以來厚葬的決心。
事實上,曹氏父子力行薄葬的行為,確實影響了魏晉南北朝幾百年間的喪葬風氣;其中當然也包括結束三國紛亂的西晉,以及北朝五胡十六國、南朝的東晉、宋、齊、梁、陳等朝代。
遺憾地是,在我國風水發展的過程上,魏晉南北朝這段期間的神鬼思維,已經與秦漢時代以前的觀念大為不同;而佛教「六道輪迴」的說法;以及道教長生不老的神仙術等思想,已經在民間廣為流傳。
因此,也造成在喪葬文化思想裡,除了禮制、風俗的思維之外,也多了宗教法術與六壬術的擇日下葬的趨吉避凶喪葬觀念。
五、後記
兩宋以後,曹操在後人的評價兩極化;然而,在仔細的觀察後,可以發覺歷史學家與民間社會的觀點迥然不同。
歷代歷史學家對於曹操的正面評價相當高,唐太宗將曹操比作殷商的伊尹及西漢的霍光;《三國志》更是以「非常之人,超世之傑」稱頌之;連毛澤東也公開讚揚曹操的歷史地位。
曹操的負面評價,應該是自東晉《世說新語》的假譎篇與忿狷篇開始;一直到元末羅貫中所著《三國演義》一書中之影響下,「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的評語深入民心,也令曹操被後代民間社會罵得狗血淋頭;尤其是子虛烏有的「寧教我負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負我」一句話更是「千古名言」,因而也令曹操臭名滿天下。
六愚不禁感嘆,冤矣。
~2010年元月13日六愚為陳姓好友喪父之痛而寫。 ~~
圖片來源與參考資料:
1、《風水論》~六愚
2、《故宮文物月刊》306期~曹操高陵金何在?
3、河南文物網
~~完~~
圖片來源與參考資料:
1、《風水論》~六愚
2、《故宮文物月刊》306期~曹操高陵金何在?
3、河南文物網
~~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