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24日 星期五

 

談談中國人的姓氏(八)~六愚

 


二十一、以兄弟次第為姓:

次第即順序,古人以出生順序起名,多以伯(註:若庶出,則用孟字)、仲、叔、季,如劉邦本名劉季,即老四(註:亦有老三之說,蓋因父弟亦稱叔);後人不乏以此排輩為姓;北宋《廣韵》:「伯,亦姓。」「孟,又姓。」「仲,亦姓。」「叔,亦姓。」如商末伯夷其後裔以伯為姓;伯夷二弟名仲馮,後人有以仲為姓者;三弟叔齊亦同。又魯國有兄弟慶父與叔牙作亂,其後人有改姓孟與叔;亦即以出生排輩伯仲叔季為姓;本例可知慶父氏大哥,叔牙是老三。歷史名人諸如伯益、伯牙、孟子、孟浩然、仲長統、叔壽、季札等,便知其人祖輩之序。 

二十二、以天干地支為姓者:

以天干地支次第為姓者,古文獻《史記》、《陸史》、《姓苑》、《姓考》、《姓解》等,皆有提及天干地支原為專有名詞,後演變為姓氏;例如《廣韵》:「甲,又姓。」「乙,亦姓。」《風俗通義》:「太甲之後,一云,鄭大夫石甲之後。」《通志.氏族略》:「乙氏,子姓;商湯字天乙,支孫因以王父字為氏;前燕有護均乙逸,今襄陽有乙氏,又燕有鴻臚乙規,揚威將軍乙愛,皆北狄種類;又乙弗氏改乙氏,或云望出平原。」「丁氏,姜姓,齊太公生於公,支孫以丁為氏。」《姓氏考略》:「太公金匱,武王伐紂,丁侯不朝,丁姓始此。」《元和姓篡》:「姒姓,夏後啓別封於莘,子孫去草為辛,遂為辛氏。」《史記.三皇本紀》:「申姓出自姜姓,神農之後申呂封于申,其子孫以國名為姓。」春秋鄭國大夫甲石甫、晉代甲吉、明代甲良、西漢丙吉、東漢丁鴻、丁恭、明丁雲鵬、清丁寶楨、丁汝昌、漢辛追夫人、宋辛棄疾、戰國申不害等;又子姓則為古姓之一。

二十三、以俗稱為姓:

如周平王兒子封於汝川,當地人知其為周天子家人,便以「周家」稱之;後該子遂以周為姓。春秋魯國少正卯頗具名聲,時人稱「聞人」,其後人便以聞人為姓;漢末公孫瓚愛騎白馬,後人以白馬為姓;漢武帝時期丞相田千秋特許乘車出入禁宮,人稱車丞相,後人便以車為姓。龐姓之來源,應出自古時襄陽某大戶人家喜造高大屋舍,鄉人稱之「龐高屋」而改姓龐。

二十四、因民族融合改姓:

《通志.氏族略》:「夷人大姓党、樸、釋、赫、塞、宜、傍〈平聲〉、單〈平聲〉、雕、口、歛、異、騶、紙、緩、畿、論、副、㳫、蔞、郃、徐盧、源、茹、也。」如隋末王世充祖輩實為姓支胡人血統,其父王收因母改嫁而改姓王。又北魏孝文帝推行漢化時,有將拓跋姓改成元姓或長孫姓,依據《魏書》與《通志.氏族略》估算,此漢化過程少數民族改為漢姓者,多達一百四十四個,屬少數民族史上規模最大改姓之舉。五代後唐李存勖本是沙陀人,李姓本是唐朝賜姓其祖;其他諸如敞姓屬匈奴族,旺姓屬西夏,斯姓屬西南夷,姒姓屬高麗族,也姓屬蒙古,裕姓屬鮮卑族,哥舒屬突厥族,單于屬匈奴族,万俟屬鮮卑族等;其他又如康、米、安、竺、石、薩、揭、廉、律、顏、等單姓,慕容、呼延、乞伏、宇文、賀蘭、尉遲、獨孤、長孫等複姓。

我國民族融合過程中,雖言多為少數民族改姓漢字;亦有漢人改胡姓情況,如《周書.梁御傳》:「梁御,字善通,其先安定人也。後因官北邊,遂家於武川,改姓為紇豆陵氏。」《北齊書.綦連猛傳》:「綦連猛,字武兒,代人也。其先姬姓,六國末,避亂出塞,保祁連山,因以山為姓,北人語訛,故曰綦連氏。」《北齊書.獨孤永業傳》:「獨孤永業,字世基,本姓劉,中山人。母改適獨孤氏,永業幼孤,隨母為為獨孤家所育養,遂從其姓焉。」至於建立北齊的齊文宣帝高洋,原為勃海郡蓨縣(今河北省衡水市景縣)高門望族,後以鮮卑族自居,以鮮卑族侯尼干為名,此等狀況較為特殊。

滿清遜位後,滿族八大姓瓜爾佳氏、鈕祜祿氏、舒穆祿氏、赫舍裡氏、他塔喇氏、愛新覺羅氏、佟佳氏、那拉氏多紛紛改姓;如愛新覺羅氏改姓金、羅、肇、范、關、鄂、趙等姓,瓜爾佳氏改姓關、石、鮑、汪、李、高、顧、白、胡、果、常、喜、侯等姓;赫舍里氏改赫、何、高、康、張、蘆、賀、索、英、郝、黑等姓;富察氏改姓「富」、「付」、「傅」等與「富」同音姓氏;那拉氏改姓為那、南姓;鈕祜祿氏改姓鈕、郎;佟佳氏改姓佟、童、董、高等;馬佳氏則是改姓馬、麻等。

  ~~~待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