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中國人的姓氏(三)~六愚
許慎《說文解字》:「姓,人之所生也;古之神聖母,感天而生子,故稱天子。從女從生,生亦聲。」班固《白虎通》:「古之時未有三綱、六紀,民人但知其母,不知其父。」此說亦見於《莊子.盜跖》。因此,上古母系社會時期的八大姓,諸如姞、姬、姜、姒、嬴、妘、媯、姚(另有妊、姬、姜、姒、嬴、妘、媯、姚之說)多是女部;依據《說文解字》之解釋便可知之~
姜,神農居姜水,以為姓;從女,羊聲。
姬,黃帝居姬水,以為姓;從女,臣聲。
姞,黃帝之后伯鲦姓也,后稷妃家;從女,吉聲。
嬴,少昊氏之姓;從女,嬴省聲。
姚,虞舜居姚虛,因以為姓;從女,兆聲。
妘,祝融之后姓也;從女,云聲。
姒,姓也。禹之後。又漢姒豐明,姒庸道,姒昂。(康熙字典)
媯,虞舜居嬀汭,因以為氏;從女、爲聲。
自周以來,便有探討姓氏發展的文獻紀載;南宋鄭樵認為《左傳》、《世本》、《公子譜》首開其宗,《通志.氏族略》:「凡言姓氏者皆本《世本》、《公子譜》二書,二書皆本《左傳》。」其時期之所為,應是貴族為其純正血統「明世次、別親疏」之用;惟若要以世細表言家族與血統姓氏者,六愚則認為始於殷商時期,出土的殷商鳥紋三戈拓本與甲骨上的商代世系表,以及甲骨檔案庫1506,一位名為「兜」的家譜可為證。
隨著時代的變遷,姓氏也隨著環境各種變化日趨增多;例如王姓,其主要來源多達數十種;即便是氏系最嚴謹的孔姓家族,其來源也未必全是同一血緣,例如孔子之孔姓,源自於子姓;而當時魏國有出自姞姓家族,陳國亦有孔姓出自媯姓,鄭國孔姓則出自姬姓;清康熙時期,孔、顏、曾、孟四姓聯合修譜即所謂「通天譜」,此譜不論其血統,將全國孔姓全部內入;因此,若說今日的華夏大地有百分之百世血統「純正」者,恐怕已屬不可能。
根據古文獻,從上古八大姓氏所衍生出的姓氏,五帝時期只有二十二個(《日知錄》:「言姓者,本於五帝,見於《春秋》者得二十有二。」);亦即風、媯、姬、姒、子、嬴、己、任、姞、祈、羋、曹、姜、偃、歸、曼、熊、隗、漆、允等,若加上近年來陸陸續續出土各種青銅銘文上的姓氏,則有近五十個姓氏;先秦時期的《世本》收錄十八個姓、八百七十五個氏;漢代《急就篇》收錄有百三十個姓,唐朝《元和姓纂》則有一千二百三十二個,宋朝《通志.氏族略》收錄有二千二百五十五個姓,《姓解》收錄了二千五百六十八個,而《百家姓》則僅列出常見的為五百零七個,元朝《文獻通考》則有三千七百三十六個,明朝的《續文獻通考》有四千六百五十七個,陳世元《姓觽》則有三千六百二十五個姓,民國時期《中國姓氏集》收錄有五千六百五十二個,《中國姓符》則有六千三百六十三個,二零一零年大陸新華書局出版的《中國姓氏大辭典》已達二萬三千八百一十三個;其它有關討論姓氏文獻尚有諸如春秋戰國之《世本.姓氏篇》、《善論姓氏》、東漢之《風俗通義》、《潛夫論.志氏姓》、六朝之《百官譜》、《百家譜》、《姓苑》、《魏書.官氏志》、《複姓錄》、唐朝《氏族志》、《大唐姓系錄》、《開元譜》、《永泰譜》、宋朝《通志.氏族略》、《古今姓氏書辯證》、《姓解》、《姓氏急救篇》、明代之《千家姓》、《萬姓統譜》、《希姓錄》、清朝《新纂氏族箋釋》、《太平圖畫姓氏綜》、《代北姓譜》、《姓氏尋源》...等。
待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