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5月4日 星期一

歲星不是太歲!~六愚

月神圖~漢壁畫
日神圖~漢壁畫

后羿射日漆畫~戰國時期


文曲星~比干畫像



六愚~歲星不是太歲!

  上網瀏覽時,偶而發覺大陸的《辭海》認為歲星就是太歲星,而這種是非不分的現象,也普遍在其他網站上出現,甚至有積非成是的現象,六愚個人認為此風不可漲,有必要提出辯證,並還歲星清白。
  大陸的《辭海》對於太歲的解釋是:
一、太歲,木星的別稱,古代用它圍繞太陽公轉的周期紀年,十二年是一周;
二、太歲,傳說中的神明,太歲之神在地與天上歲星(木星)相應而行,掘土要躲避太歲的方位,否則要遭受禍害。《周易》云:「歲星神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天地各一,是日兩儀。」。
  兩種解釋站看之下,似乎有理,令人難以反駁;但是仔細推敲後,六愚發覺這兩種解釋,竟然前後自相矛盾。試想,若是太歲為木星的話,那麼第二種解釋的太歲與歲星不就是相互矛盾了?《晉書.徐遺傳》之記載:「舊疑歲辰在卯,此宅之左則彼宅之右,何得俱忌於東。邈以為太歲之屬,自是遊神,譬如日出之時,向東皆逆,非為藏體地中也。」就已經直接說明出《辭海》解釋的矛盾之處了;況且以《周易》的一句「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就直接認為是歲星在天而太歲在地的相對關係也未免太牽強了吧?解釋太歲的學者們,真要好好地自我檢討了。

  讓咱們理性的從各種角度來探討歲星與太歲之間的差異性:
(一)文獻紀錄上的差異:
  1、《史記.天官書》:「攝提格歲,太歲左行在寅,歲星右轉居丑,以正月與斗、牽牛晨出東方,名曰監德。」,在我國的說法,正月是寅,但是句中歲星與太歲所運動的方向剛好相反,而且說明了歲星在當時是與「斗、牽牛晨出東方」,符合《春秋運斗樞》:「歲星帥五精聚于東方七宿,蒼帝以仁良溫讓起。」,也符合《後漢書.張純傳》:「攝提之歲,蒼龍甲寅」及《五星占•木星占》:「歲星以正月與營室晨出東方,其名曰攝提格。」之說,也印證了東屬木之說。但是《史記.天官書》中,已經直接說明了「太歲左行,歲星右轉。」,當然也直接證實了太歲與歲星不是同一星的直接證據。
 2、《史記.天官書》:「歲星,一曰攝提,曰重華,曰應星,曰紀星。營室為清廟,歲星廟也。」而《甘氏星經》也說:「歲星,他名曰攝提,一名曰重華;一名曰應星;一名曰經星。」,《天官占》:「歲星,一曰應星,一曰經星,一曰紀星。」。若是太歲就是歲星,為何《史記•天官書》、《甘氏星經》及《天官占》都不提「一曰太歲」?難道這些重量級的天文古文獻都疏忽了嗎?還是他們都認為太歲根本不是歲星?
  3、《漢書.天文志》:「太歲在寅曰攝提格,歲星正月晨出東方。」、《淮南子.天文訓》;「子為開,主太歲;丑為閉,主太陰。太陰在寅,歲名曰攝提格,其雄為歲星,..太陰在申,歲名曰涒灘,歲星舍東井、輿鬼,..歲名曰作鄂,歲星舍柳、七星、張,..歲名曰閹茂,歲星舍翼、軫,...」,都是將歲星與太歲分開解釋,由此可知,若是太歲就是歲星,為何要分開解釋,並用兩種不同的名詞自搞混淆?況且,翻遍古天文書籍,我國古來有關天文記載或是星占的正史資料,皆未見有太歲就是歲星的說明。
  4、《周禮.保車氏》鄭玄注云:「歲星為陽,右行於天,太歲為陰,左行於地。」,歲星與太歲也是各自運行,並非相同。
  5、《馮相氏》賈公彥疏云:「此太歲在地,與天上歲星相應而行,;歲星為陽,右行於天;一歲移一辰。」,又說「以歲星為陽,人之所見,大(音太)歲為陰,人所不覩,既歲星與大歲雖右行左行不同,要行度不異。」,這個解釋更是表示出歲星與太歲的差異。
  6、《資治通鑑》:「漢景帝後元三年十二月晦,雷,日如紫,五星逆行,守太歲,月貫天庭中」。試想,五星既出,若是歲星為太歲的話,「守太歲」又要如何守,這種描述豈不是無法成立?
  8、《隋書‧列傳第二十五》:「陳承舜後,舜承顓頊,雖太歲左行,歲星右轉,鶉火之歲,陳族再亡。」    
9、《宋史.列傳》:「太歲日為歲星之精,人君之象。」
  根據以上以及正史上的其他資料,六愚將其歸納後,歲星與太歲的關係可以用以下表示之:

太歲名
太歲名
太歲位
太歲次
歲星位
歲星次
攝提格

析木

星紀
單閼

大火

玄枵
執徐

壽星

諏訾
大荒落

鶉尾

降婁
敦牂

鶉火

大梁
協洽

鶉首

實沈
涒灘

實沈

鶉首
作噩

大梁

鶉火
閹茂

降婁

鶉尾
大淵獻

諏訾

壽星
困敦

玄枵

大火
赤奮若

星紀

析木
太歲位
太歲次
歲星位
歲星次
攝提格

析木

  由此可見,太歲左行,歲星右行;一左一右、一陰一陽、一順一逆,一東一西,太歲與歲星根本不同。

(二)紀年上的差異:
  我國古代的紀年方式,除了現代常用的陰陽曆法紀年外,尚有:
1、帝王紀年法:
  這種紀年法就是指從帝王登基即位起開是計算的方法,例如漢武帝建元元年(前140年)、唐太宗貞觀元年(西元627年)、清聖祖康熙元年(1662年)...等。日本至今依然使用我國的帝王紀年方式,例如平成十九年等。
2、干支紀年法:
  我國很早就已經使用干支紀年法的方式紀年,不過正式頒布為正史使用者,是始於東漢年間,通常與年號紀年法並用。如西元184年記為中平元年甲子。干支紀年法中的干支就是天干和地支的合稱,天干共有十個,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共有十二個,即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戌亥。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依一定順序組合,共六十單位,成為一個週期、稱為六十甲子,周而復始。
3、歲星紀年法:
  歲星紀年法是根據木星的運行紀年。就是把黃道附近一周天分為十二等分,稱為十二次,分別命名為星紀、玄枵、諏訾、降婁、大樑、實沈、鶉首、鶉火、鶉尾、壽星、大火、析木。依據木星每十二年(實際上是11.862年)由西向東繞天一周,每年行經一個星次,於是就以木星每年所在星次紀年。如木星運行到星紀,就記為「歲在星紀」,十二年周而復始,木星也就被稱為歲星。在《左傳》、《國語》、《史記》...等古代典籍中,都是用歲星紀年的方式記載。
4、太歲紀年法:
  太歲紀年法是以太歲的運行來紀年。古人有所謂十二辰之說,《續文獻通考‧郊社八》:「太歲者,十二辰之神。木星一歲行一次,歷十二辰而一周天,若步然也。自子至已為陽,自午至亥為陰,所謂太歲十二神也。」,就是把黃道附近一周天分為十二等分,由東向西配以子丑寅卯等十二支,其方向和順序正好和星紀等十二次相反。大約在西漢時期,古人又取了閼逢、舫蒙等十個名稱叫做歲陽。十二個太歲年名(即歲陰)與十二辰(即十二支)對應,而十個歲陽與十干對應。歲陰和歲陽在不同的古籍中又有不同的名稱。
5、生肖紀年法:
  生肖紀年法是用十二種動物與十二地支相配以紀年,每種動物和與之相配的地支代表一年,循環往復。
  依據上述各種古代的紀年法來說,歲星與太歲是各自分開論述,就已經說明了歲星與太歲是不同的;若是歲星就是太歲星的話,為何古代要分「歲星紀年」與「太歲紀年」?中國的先民們有那摩愚蠢嗎?事實上,從以上歲星與太歲比較表中觀之;再依《漢書‧天文志》記載的戰國時天象記錄對照後,以歲星紀年與太歲紀年比較,例如某年歲星在星紀就是「歲在星紀」,而太歲運行到析木(寅),這一年也就是「太歲在寅」,第二年歲星運行到玄枵,就是「歲在玄枵」太歲運行到大火(卯),這一年也是「太歲在卯」。由此可見,歲星與太歲之不同。

(三)民俗傳說上的差異:
  再我國的民俗傳說中有三個大吉星,就是福、祿、壽三星;而這三星在天文星宿上,各有其代表的星體:
1、福星:
  就是木星,也是歲星。在《史記》、《漢書》等史書中,都明確記載歲星是主管農業的星官,地位崇高;所對應的人間就是「福星高照」。從《史記·天官書》中的記載來看,兩千多年前的秦漢時期,就有政府專門建造的廟宇來供奉歲星,而且這種祭祀制度一直持續到晚清。《李商隱北齊歌》:「東有青龍白虎,中含福星包世度。」
2、祿星:
  祿星也是由一顆星辰演化而來,他位於北斗七星的正前方,總與北斗七星相伴升起。司馬遷《史記·天官書》中記載,北斗七星正前方這六顆星統稱文昌宮,裏面最末一位就是主管官祿的祿星。
3、壽星:
  壽星就是天上恆星亮度僅次於天狼星的老人星,它在天文學裏的名字是船底座α星,位於南半天球南緯50度左右,在中國北方地區其實很難看到。司馬遷《史記·天官書》中記載,秦朝統一天下時就開始在首都咸陽建造壽星祠,供奉壽星。
  由此推敲之,既是最大的吉星,怎會等於最兇的煞星呢?若是歲星就是太歲的話,此笑話大矣!

(四)成語來源上的差異:
  我國成語上有「福星高照」及「太歲當頭」的說法。
1、福星高照:
  福星高照的緣由是依據歷史記載而來的;《左傳.昭三十二年》:「夏,吳伐越,始用師於越。史墨曰:『不及四十年,越其有吳乎。』越得歲而吳伐之,必受其殃。註曰,存亡之數,不過三紀。歲月三周­,三十六歲。故曰不及四十年也。此年歳在星紀,星紀,吳分也。歲星所在,其國有福。」,《史記.天官書》:「義失者,罰出歲星。歲星贏縮,以其捨命國。所在國不可伐,可以罰人。」,《漢書.天文志》:「歲星所在,國不可伐,可以伐人。」,《淮南子.天文訓》:「歲星之 居,五穀豐昌;其對為衝,歲乃有殃。」,《凖星經》曰:「歲星所在之分,不可攻。攻之反受其殃也。歲星所在,其國有福。」,《南唐秘史》:「今歲星居齊, 以天道推之,不戰自克。」而唐朝詩人盧仝的《月蝕詩》也有:「歲星主福德,官爵奉董秦。」之詩句。
  古人認為歲星為福星,所對應分野的人間必有福份,故而有「福星高照」之說。
2、太歲當頭:
  太歲當頭也是依據歷史文獻的說法;例如《淮南子.天文訓》:「咸池為太歲,二月建卯,月從右行四仲,終而復始。太歲迎者辱,背者強,左者衰,右者昌,小歲東南則生,西北則殺,不可迎也,而可背也,不可左也,而可右也,其此之謂也。大時者,咸池也;小時者,月建也。天維建元,常以寅始起,右徙一歲而移,十二歲而大周天,終而復始。」,《孫子集註》:「周公曰:『今時逆太歲,龜灼言凶,卜筮不吉,星凶爲災,請還。』」,《協紀辨方書》:「歲破者,太歲所衝之辰也,其地不可興造、移徙、嫁娶、遠行,犯者主損財物及害家長。」,加上道教的說法:「太歲如君,為眾神之首,眾煞之主,有如君臨天下,不可冒犯。」;是而,古人的觀念若逢太歲年就表示不可背之,否則大凶,就是「太歲當頭」。
  從以上兩個成語的歷史緣由而言,若是歲星即為太歲的話;那麼,「福星高照」與「太歲當頭」又有甚麼分別呢?
  在中國傳統民俗當中,多又認為年庚,若與值年太歲相同,就稱為「犯太歲」;年庚對沖者,則叫「沖太歲」,無論是那一種,在那一年裡就會百事不順,事業多困厄,身體多病變等侏迷信;因此,台灣地區自從民國84年(1995年)開始,各地寺廟突然開始為信徒安太歲,在此之前安太歲的活動在台灣並不盛行,如今則與中國大陸、香港等華人世界一樣,到處都有幫人安太歲的寺廟或道堂,隱約有宗教斂財之嫌,當然,六愚相信這也是一種民俗「安心」的方式,不過,還是要奉勸大家一句俗話:「避凶不如趨吉,擇日不如選時,選時莫若積德。」。
  總之,歲星不是太歲是不爭的事實,當今多有未經查明而混淆視聽的現象,若不及時糾正,恐怕會出現「是非不分」、「吉凶混淆」的結果;故而六愚匆匆寫此論文辨正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