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5月30日 星期六

略評漢寶德教授《風水與環境》之謬誤(九)~台灣六愚






略評漢寶德教授《風水與環境》之謬誤(九)~台灣六愚
十二、「很有趣的是純形勢派與易卦派雖處於相敵對的地位..也有相同之處。它們都歸宗於理學,相信一個『氣』字。」(第48頁)
  
  風水形勢與理氣派相互攻訐的惡質風,已非新聞;因此,被學術界所蔑視,實不足以異之。
風水之中,有「氣」的思維,宋朝理學的興起,確實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然而卻因此而將「氣」的思維歸宗在理學之中,卻是漢教授的誤解。
  如果要追溯「氣」字文獻記載的話,早在三千五百年以前的殷商時期,甲骨文中就有出現"炁"字(註:同氣字)的紀錄。而二千三百年以前的著作,諸如,《左傳》及《國語》等的內容中,也多有關於「氣」的論述。
  除此之外,道家《老子.四十章》說:「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儒家孔子《禮記.祭義》篇也有:「氣也者,神之盛也。..其氣發揚於上為昭明,焄蒿淒愴,此百物之精也,神之著也。」;即使是事事求是的東漢思想家王充《論衡》中也提到:「天地合氣,萬物自生,猶夫妻合氣,子自生矣。」。
  而最讓風水家依以為據者,是《晉中興書》(註:南朝宋何法盛撰;但是《南史》則認為《晉中興書》應該是郗紹所撰。)記載:「昔秦始皇東遊。望氣者云。五百年後。東南金陵之地有天子氣。於是始皇改為秣陵。塹北山絕其勢。」;《宋書.符瑞上》:「秦始皇帝曰:『東南有天子氣。』於是東遊以厭之。」;《太平預覽》:「孫盛《晉陽秋》曰:『昔秦始皇東遊,望氣者云:五百年後,東南金陵之地有天子氣。於是始皇改曰秣陵。』」;另外,《輿地志》、《金陵古今圖考》、《健康志》、《藝文類聚》...等,多見有古文獻的記載中,提及有關秦始皇所謂金陵「王氣」的故事。
  當然,稗史與傳說更是不勝枚舉;例如,《伏滔北征記》:「姑熟九井山北十里,有吳大將諸葛瑾墓,墓牆猶存;西北十八里直瀆,前墓是吳將甘寧墓也;向者云此墓有王氣。」;《吳書》:「孫堅家於富春,葬於城東,冢上數有光怪五色。」..等。
  尤其是《葬經》:「葬者,乘生氣也。」,這些歷史文獻或是風水著作中,有關『氣』的記載,更是早在理學出現已前就有的風水思維。
  因此,漢教授所謂「都歸宗於理學,相信一個『氣』字。」,實在無法讓人接受。
  無論如何,漢寶德教授的《風水與環境》,大致可以說是一本值得參考的書籍;然而,若要說能完整交代風水的本質,卻也未免過於膚淺。
  值得喝采地是,導正風水學問之發展,理性看待風水內涵,否定媒體與風水庸師操弄風水迷信之風氣,漢教授《風水與環境》的超然心態,卻有醍醐灌頂之作用。
  尤其是《風水的古與今》的結尾說:「風水到了今天,已經完全成為術士的天下了。認真的讀書人已經不在社及實用風水的研究,而社會的風氣,則因經濟的富裕日趨迷信。風水先生已為一可致富的途徑。因此秘術以自高身價的風氣十分嚴重。各家之言多出自創,絕少理性的根據。..」,確實道盡了當今社會風水命理界的畸形現象。
  惟一令六愚不服的是,至今六愚依然無法因此而「致富」。
  以上為六愚個人針對漢寶德教授《風水與環境》第一章三個小單元部分之內容發表六愚個人淺見。(不能再寫下去了。)
  由於六愚目前正逢病中,腦力與體力皆疲;此文或因字數限制無法發揮,或有遺漏而未盡其詳,或有交代不清之模糊狀況者,尚請見諒並賜教。
謝謝!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