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铃(风铃)在风水中的意义~台湾六愚
铜铃就是古代的铜钟的缩影,而铜铃的避邪概念,也是出自于古代铜钟。铜钟是铜铃之母,所以要谈铜铃,就必须从铜钟说起。
古代的铜钟,若依其功用来区分的话有四;一是乐钟;例如,《论语.阳货》:「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说文解字》:「钟,乐钟也,秋分之音。」,以及《九阳钟铭》所说:「钟乃吉乐,制于圣人;不可不播,可扣可闻;固将设之,以飨嘉宾;固将奏之,以和鬼神;岂特于斯,仍告朝昏。」;《汉书.律历志上》:「五声之本,生于黄钟之律。」;《金史.礼志》:「以黄钟为宫,大吕为角,大簇为征,应钟为羽。」..等。
二是朝钟,例如,《楚辞.卜居》:「黄钟毁弃,瓦釜雷鸣。」;《天工开物.钟》:「凡钟,为金乐之首,其声一宣,大者闻十里,小者亦及里之余。故君视朝、官出署,必用以集众..」..等。
三则是法钟,也就是佛道两教所常用的铜钟;例如,南朝庚信《陪驾幸终南山和宇文月史》所说:「戍楼鸣夕鼓,山寺响晨钟。」;唐张继《枫桥夜泊》:「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唐李成用《山中》诗:「朝钟暮鼓不到耳,明月孤云长挂情。」..等。
四是报时钟,例如,《周髀算经.卷上》:「冬至、夏至,观律之数,听钟之音。」;《群谈采余》:「钟声晨昏叩一百八声者,一岁之意也。盖一年有十二月,有二十四节气,又有七十二候,正得此数。」;《百丈清规》:「大钟,丛林号令资始也,晓击则破长夜,警睡眠,暮击则觉昏衢,疏冥昧。」;目前人们常用的「钟头」,就是铜钟报时的由来;即使是现代校园内的上下课,依然以铜钟声报时;..等。
五是警示钟,例如,《唐制》:「学士院深严,悬铃索备警,长庆中,河北用兵,常夜作声以鸣缓急。」;《清史稿.礼志》:「警跸鸣钟鼓。」;我国各地方不乏一些纪念性的警钟,告示世人以史为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如静海寺内的警钟,就是提醒世人莫忘公元1842年,被胁迫签定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的中英《南京条约》;威海刘公岛甲午海战纪念馆内的铜钟,是警示中国人记取教训,勿忘国耻;当然,其它诸如火警、盗匪..等,也都几乎是用钟声警示。
钟和鼎一样,都是古代皇权的象征;所以有「钟鸣鼎食」及「黄钟毁弃,瓦釜雷鸣」之说。
铜钟也是古代礼制中,也是表示社会阶级的地位的;《周礼》所谓:「正乐悬之位,王宫悬(注:四面悬钟)、诸侯轩悬(注:三面悬钟)、卿大夫判悬(注:两面悬钟)、士特悬(注:一面悬钟)。」,寻常百姓根本没有悬钟的资格;因此,铜钟在古代的社会里,也是一种身分地位的表征。
东汉时期,随着佛教的西来,以及道教崛起后,寺庙道观增多,铜钟也成为佛道两教用以法事的法器。相传南朝期间,京城近五百间大小的寺庙,几乎是寺寺有钟。
铜钟在制作的过程中,往往会在铜钟的表面,铸上各种不同意义的图案、花纹及文字等;而这些图文,还是离不开代表着吉祥、祈福、警世、避邪、驱魔的意义;而佛道两教所用的铜钟,往往会将经文、咒语等铸作于钟上;因此铜钟在魏晋南北朝以后,就与佛道两教的信仰关系密不可分;久而久之,铜钟在民间信徒的心目中,就是可以趋吉避凶除鬼崇的吉祥物。
由于古代的寻常人家,一来受限于礼制规范,二是铜钟的制作成本过高无法负担;故而从大铜钟的形状及其代表的思维,依样地制作而发展成为较小的铙、钲、镈、铎、铃等种类;而所制作出的这些小「铜钟」,也同样会铸上各种不同意义的图纹,或是佛道两教的经文咒语。因此,民间百姓就以铜钟所代表的趋吉避凶概念,将这些小「铜钟」悬挂于大门进出口处,或是各角落的屋檐下,每当风吹而铜声起,就代表着有如寺庙道观钟声的祈福、驱邪之意。而这些代表铜钟的小铜钟,最常见的就是铜铃;所谓《广雅.释器》所云:「钟,铃也。」的思维。
事实上,无论是钟声或是铃声,除了上述的作用外,在古人的心中,也有声威警示及平和静心的功用;例如,《左传.桓二年》:「锡鸾和铃,昭其声也。」;《尔雅.释天》:「旌旗有铃,曰旗。」,是属于声威警示的功用。而《宋史.礼志》:「明堂庭树松梓桧,门不设戟,殿角皆垂铃」,则是有平和静心及养性的意涵。
当今「理气」派的风水师们,多见有以各种不同材质的风铃,用于风水上的制煞或是避邪,其理论的依据,也仅止于所谓理气五行生克的关系,而决定风铃材质;却鲜有人知道铜钟,所流传于后人的实际意义。
更奇怪地是,台湾地区有些风水庸师不求探源,反而不明究里一昧地反对阳宅挂风铃;六愚窥其主要的原因后发觉,竟然是由于风铃容易「招阴」的迷信之说;这种说法实属无稽可笑,不可信之。
(摘自六愚著作)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